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1 课
第 2 课
第 3、4 课
单元知识结构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请在上述材料中概括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变动: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学派。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重点)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春秋
儒家
战国
春秋
战国
道家
法家
墨家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讨论并根据下述材料,分析概括“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1、孔子——
春秋时期 创立儒家学派
身世
从政经历
成就
政治思想:
教育思想:
“仁”、“礼”
“有教无类”等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1、孔子——
春秋时期 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生平
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地位
孔子的身世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
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孔子的从政经历
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的成就
A、 “仁”,爱人(核心)
B、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克已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D、以德治民(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民本思想)
E、有教无类
孔子的思想(重点)
“仁” 核心

德治

中庸
有教无类
体 现
协 调
规 范
体 现
探究
孔子的地位
孔庙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在中国,几乎是每一个省府或县城,都有 一座孔庙,但是规模最大的一座在曲阜。
同文门
孔庙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孔庙
至圣林
孔子及其家族的
专用墓,也是目
前世界上延时最
久、面积最大的
氏族墓地。
孔林
孔林     孔子及家族专用墓地。     相传孔子死后,他的学生从四方带奇木异树来此种植2000多年来不断增植,已达3万余株,为我国最大的人工园林,园林内栖息着多种禽鸟,为旅游观赏胜境。
孔林
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
圣府大门
孔府
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⑴ 孟子和荀子简介
⑵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⑶ 影响: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蔚然大宗
孟子的简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荀子的简介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孟子的思想及影响:
荀子的思想及影响:
其“仁政”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对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性善论为实行“仁政”提供了伦理观基础,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荀子仁义与王道“君舟民水”的观点(民本思想)为后世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治世”局面的出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改造儒家思想,吸收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思考: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为政以德
性相近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奠定
基础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讨论: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
1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 儒家提倡“孝” 、“仁义” 、“诚信” 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 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三、道家和法家
(1)老子(李耳)
道家的创始者;
生活在春秋晚期
1、道家
A、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道 ”
B、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C、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D、哲学思想: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事物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
老子的思想主张:
(2)庄子 —— 战国时期

思想主张: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1、道家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2、法家
2、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
思想主张:
(1)君主要树立绝对权威,实行君主专制
(2)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意义:
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韩非子思想
(1)兼爱
(2)非攻
(3)尚贤
3、墨家——墨子(战国初期)
墨、道、法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重点)
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尚贤”“节俭”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历史向前发展、
政治改革、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小 结:
一个时期:
一种局面:
四大学派:
六大思想家:
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儒、道、墨、法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墨子
小结: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重点)
我仁
我义
我以柔克刚
我顺其自然
把他们全抓了
战场上见高低
孔 子 说:
荀 子 说:
老 子 说:
庄 子 说:
韩 非 子说:
孙 子 说:
趣 味 百 家
子曰:“性相近也。” ——《论语·阳货》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孟子·告子上》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告子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
—— 《孟子·告子上》

想一想,上面关于”人性”的几种看法,
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思考
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
孔、孟、荀、告对“人性”的看法都有局限性,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来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方法论:
坚持一分为二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特点。
1、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尊老爱幼,敬贤尊师的思想;言必信的社会公德等,其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可汲取的营养。
2、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认识与结论:
历史与现实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是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请把与“修身”、“齐家”相对应的儒家名言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修身:( ) 齐家:( )
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供养、赡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⑤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④⑥⑦
① 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材料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1)三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一典型事例。
(1)民本思想
(2)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
(3)“民贵君轻”的观点。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4)继承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唐太宗君臣以此为鉴,出现了“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