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4.古代的经济政策

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ppt课件
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一、国家政策之一——重农抑商
“……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苦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摘自《大清会典事例》
1、含义:是一种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
和小农经济的政策
2、原因: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必然产物;
      统治者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3、目的:直接目的
根本目的
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巩固封建统治
4.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
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
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
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5.评价(双重作用)
(1)自然经济的要求。从根本上说,是自然经济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必然产物。
(2)封建统治的需要。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封建国家也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工商业自身缺陷。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原因是什么?
两段材料对商业的看法有何不同?
你认为晁错主张“抑商”的依据是什么?
材料一:《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 “一曰食,二曰货……”商业贸易“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农业生产“食”。《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材料二: 汉代的晁错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参考答案】
第一段材料将农、工、商相提并论,反映了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商业的发展;第二段材料将商业看成是不劳而获和威胁统治的行业。

晁错主张“抑商”的依据是:商人不如农、工辛苦,却获暴利;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其雄厚的财力对维护封建统治不利。
1.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在)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实际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以下能够为这一论断提供依据的是
A.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B.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C.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A
2.(2013年江苏高考4题)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同“船”),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二、国家政策之二——“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
(2)清初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 郑氏政权的联系
(3)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1.原因:
(1)政治根源:巩固封建统治
(2)思想根源: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3)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2.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含义:
①海禁政策: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朝贡贸易。禁民间不禁官方贸易. [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国人
②闭关政策:限制(不是禁绝)外商来华贸易. [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外商
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 清朝:广州十三行
海禁政策及闭关锁国政策
积极:一种消极防御,暂时的稳定
消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阻碍了新经济因素产生,使中国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1. 《清文献通考》卷33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后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上从之”。这段记载充分说明
A.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
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答案: A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清朝官员认为葡萄牙人在澳门与广东商人通商,容易“激变”,于是“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可见清朝延续了明朝末年的闭关锁国政策。
三.工商业管理(严格)
1、秦:
(1)统一度量衡、货币
(2)《秦律》
特点:全面、具体、严密
2、汉:
汉初:征收重税
汉武帝:盐铁官营
3、唐代:
市的设立和废止,都由朝廷决定
总结:工商业管理的方式:
制定相关法律,严格管理。
实施官营制度,独占专利,限制了民营工商业发展。
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重税。
抑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发展
后果:
反映出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请思考:以上材料反映我国明朝在经济领域出现什么变化?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
   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施复夫妇由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机户。
国家
政策
劳动力
国际
市场
国内
市场
资金技术
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商业资本买田置地,影响了资本积累。
自给自足;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商品,缺乏国内市场。
国家重农抑商政策,农民被局限在土地上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际市场的扩大
“重农抑商” 、“海禁” 、“闭关锁国”
7.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比较
宽松
受压制、阻碍
重商主义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对外贸易,对外扩张
闭关政策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除精神枷锁
文化专制禁锢思想
农业中采用资本主义经济方式
农民购买力低地主投资土地不扩大再生产
从影响 中国资本主义没有促成社会的转型。
西方资本主义由封建社会开始了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三、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
1、古代统一王朝的经济发展重心一般集中在首都
周围及少数重镇
2、古代中国经济重心转移:由黄河中下游到江南
唐后期:“扬一益二”;南宋: “苏湖熟,天下足。”
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
原因:
     1)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江南地区的气候、日照、水资源适宜农耕经济的发展。
4) 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 ;
5)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补充: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发展:
  1)江南开发:经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农作物体系,同样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健康这样的大城市。
  2)开始南移:中唐以后,北方大河南北“戎事方殷”经济停滞的同时,南方继续加速发展。
  3)重心南移。宋时,北宋立国后,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定都汴京,依靠汴水,运南方的粮食《清明上河图》汴河船运的景象)南宋时,更致力于南方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完全确立。(苏湖熟,天下足。)
画面一: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子津津乐道于自己的 “十全大武功” 时,英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对比中西方近代历史,我们的头脑中不由地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近代前夜的危机
明清之际的中国在哪些方面已经显露出危机?
中国
西方
政治
经济
对外关系
封建制度顶峰
农耕经济繁荣
闭关锁国
开始资产阶级革命
完成近代工业国转变
越洋抢滩、海外殖民
思想文化
鄙薄科技,文化专制
重视科技,思想解放
历史警钟 永远长鸣
古代货币的发展
贝类货币
(商周时期)
26、(08年高考历史单科广东) (13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
问题 :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2分)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 经济形式。(3分 )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 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好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3分)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5分)
26、(l3分)问题
(l)计算村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2分)
①含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8500-283-406-2300-4918-2732-300=-2439
②不含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8500-283-406-4918-2732-300=-139
(2)(3分)
从问题(l)的两计算结果看,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为负增长,西汉农民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主要是为了:
①维持基本的家庭双活需要。农妇纺织,一户程度上可解决农民全家的穿衣问题,并节省在穿衣方面的用钱
②换取粮食把农妇纺织的各种织物用以换取一定数量的粮食,已补充自家吃饭或上交上缴实物的不足
③把农妇纺织的各种织物皇到市场上销售,卖得货币用来缴纳国家的各种货币形式的税赋、开支,
总之,为了基本维持生存,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西汉农民以至于后世小农家庭,都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3)(3分)
从材料中得知,西汉的赋役政策以上交实物和货币为主,为了求得更多实物(如很食),和货币:
①小农家庭积极开垦荒地、精耕细作,希望能收获更多的农作物,这为西汉商业繁荣提供了原料和商品
②耕织经济形式下的部分农产品不得走向市场,以农产品的商品化推动了西汉商业繁荣
③耕织经济形式下的部分手工织物,也得以进入市场,这也推动了西汉商业繁荣
(4)(5分)
此观点不成立。理由:
①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而西汉时期的商业繁荣依然受限于重农抑商的国策下,发展程度有限,未能萌发出资本主义的幼芽
②资本主义萌芽表现在手工也上要出现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而西汉时期依然是耕织结合,生产中未出现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
③资本主义萌芽要以扩大再生产为发展动力,而西汉的商业繁荣主要是为了缴纳赋税和维持基本生活,并未能起到扩大再生产的作用
④资本主义萌芽以获取经济利润为目标,而西汉的商业繁荣和耕织经济形式仍是以缴纳赋税和维持小农的基本生活为主要目标的
总之,西汉商业繁荣并不能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