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免费下载《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免费下载《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免费下载《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免费下载《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免费下载《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免费下载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解析史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
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

材料一: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材料二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
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问题情境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问题一: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
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②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
③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问题二:为改变上述状况,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
材料三:
问题三: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有何重大意义
经过三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创造了条件。
问题情境二:“一五计划”
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毛泽东
问题一: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国家的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问题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任务一: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任务二: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
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问题三: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A、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B、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C、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问题四 一五计划的成就:
鞍钢一汽沈飞机
宝成鹰厦长江桥
问题五:观察上述地图分析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中在这里?
首先,东北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交通十分发达;
其次,工业基础好。
此外,背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集中在东北地区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
内容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参加合作社
——参加合作社
——全行业公私合营
实质:
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内容
意义
①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②确立党的主要任务
富有创造性、成功的探索
背景
国际环境:
③经济建设方针
国内环境: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中共八大
问题1:八大对当时形势的变化作出了怎样的判断?
问题2:八大对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怎样的判断?
问题3:这对主要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问题4: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三面红旗”
(1)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 “大跃进”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535万吨
9000万吨
3000万吨
1070万吨
800万吨
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
以钢为纲
工业跃进
此图说明大跃进有何特点?
强调速度与数量(快、多)
违背八大经济建设方针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以粮为纲
农业跃进
结合上图和此图说明大跃进错在何处?
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背离客观规律
1957年
1960年
1957年
1960年
704
415
537
1605
农业总产值:亿元
探究:此图图表反映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了何种影响?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工业总产值:亿元
探究:此图说明“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了何种负面影响?
热热闹闹的公社食堂
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3、国民经济的调整
原因:
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成就:
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三年经济困难
1959-1961
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1、1966到1968年国民经济形势怎样?及原因?

工业总产值和国家财政总收入均呈下降趋势
原因是:“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材料一:
材料二: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2、“文革”时期哪两个时间段经济形较好?为什么?
材料三: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的情况
经济形势较好的有1973年和1975年
1973年周恩来的调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975年邓小平的整顿——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整顿
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中你得出哪些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
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探究: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革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认清国情,实事求是
改造后,各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从图中可看出中国的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
实质: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社会性质变化)
Fgh
十年建设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
贵阳
乌鲁木齐
兰州
包头
兰新铁路
包兰铁路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包头钢铁公司
大庆油田
大庆
武汉
武汉钢铁公司
上海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大港油田
天津
北京
柳州
黔桂铁路
胜利油田
东营
探究:此图表反映出在1956---1966的十年建设
   期间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的?
提示:虽有曲折,但总体向上
多少事,
从来急
天地转, 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毛泽东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提示:党和国家依然未改变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
   也没有找到经济建设的正确道路
强调时间紧 要求速度快
1966年
1968年
1973年
1975年
558.7亿元
815.6亿元
809.7亿元
419.4亿元
文革时期的国民经济状况
652.6亿元
1976年
探究:文革时期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        状况及其原因。
返回
提示:总体损失巨大,局部年份回升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臂摇。 
——毛泽东 七律二首《送瘟神》
探究:从词中可看出当时人们怎样的精神面貌?
提示:斗志昂扬 豪情万丈
探究:如把这种豪情用于经济建设,会不会产生
隐患?这在总路线中有何反映?
提示:急躁冒进(多、快),违背经济发展的
客观规律。(实质:“左”倾)
返回
狂就一个字
课堂小结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我国的经济建设是在成功与失败的交替中不断前进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历史再次雄辩的证明: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唯有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才能克服重重困难 ,开创新的天地!
1、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是指:( )
A、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关系
B、调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C、调整中共与民主党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关系
D
2、人民公社中犯的“一大二公”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 ( )
A、偏离了工作重心
B、错误估计了阶级斗争的形势
C、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D、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
[真题印证]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25%,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解析】“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与这一地区靠近苏联有一定关系,故选A项;易错选C项,东北靠近朝鲜,在抗美援朝的背景下,这样的布局对中国是不利的;B、D两项不成立.【答案】A
[巩固提升]
1.(2012·高考浙江文综卷)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
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武汉工人”与“鞍山钢铁厂工人”进行艰难的生产,产品主要是军用物资.抗战前期这些地方已由日本控制,解放战争时期主要由国民政府控制,所以可以排除A、B两项;“大跃进”时期,国家工业化有了初步发展,所以不会太艰难,且主要产品并非军用物资,排除D项.抗美援朝时期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化水平极低,且正在进行援朝战争,答案是C项.
2.(2011·高考北京文综卷)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A.1946、1949 B.1952、1956
C.1966、1976 D.1978、1982
解析:选B.本题为图表材料型选择题,解题关键在于准确识读图表中的数字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由表中全民、集体、公私合营制企业总产值的迅速增加及私营企业、个体手工业总产值的锐减,可以判断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因此B项符合题意.
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  )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解析:选D.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大跃进”时期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以股息发放工资的说法错误,且由图片时间可知也不是“大跃进”时期,排除A项;“股金证”“装订生产合作社”等信息说明B项错误;C项中贷款与图片中的“股金证”说法不一致,C项错误.故选D项.
4.下图为1956年我国国民收入
比重图(%).据此可知1956年我国
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是()
A.32.2% B.53.4%
C.85.6% D.92.9%
解析:选D.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成为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故答案为D.
[真题印证]
(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中国“二五”计划及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中国“二五”计划是从1958年到1962年,由于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故选D项.中美关系当时已经破裂并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排除A项;中苏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严重裂痕,苏联取消对华经济援助,排除B、C两项.【答案】 D
[巩固提升]
5.(2012·高考海南单科卷)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解析:选A.注意“1960年”这一时间信息.1959~1961年,我国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商品极其短缺,材料中规定有利于节约商品供应市场,故选A项.B、C、D三项与1960年的时代背景不符.
6.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解析:选A.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在当时”等进行思考.根据教材知识可知,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党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八字”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
7.(2013·东营模拟)1958年2月《人民日报》指出:“不断地提高落后的指标和定额,使它适应于先进的指标,向先进的定额看齐,这是积极的平衡.”这一观点(  )
A.有利于经济平衡发展 B.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C.存在急躁冒进倾向 D.之后并未付诸实践
解析:选C.“大跃进”就是这一精神的实践,所以排除D项;从后期的实践看,这个精神造成了经济的挫折和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可以证明其不符合经济的发展规律,由此可以排除A、B两项.从材料中“1958年2月”的时间信息,结合当时的历史史实可知选C项.
8.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图中的有效信息.介绍信中的关键信息是“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说明粮票在当时经济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教材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答案为B项.A、C、D三项与介绍信有关,但不是介绍信反映的实质问题.
9.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的内容、方式和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材料1: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朱子家训》
(1)根据材料1,概括朱柏庐的主张,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
材料2: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
主张: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原因:小农经济,物资匮乏(或生产力水平低).
原因:①世界市场(扩大)初步形成,英国可以消费世界各地的商品.②英国成为殖民帝国,能掠夺到世界各地的廉价产品.③资本主义发展,物质财富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④消费观念的变化,追求享乐.⑤商业宣传.
材料3:城市和农村的粮食消费量(1952~1961年)(人均公斤)
——据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考尔主编
(3)材料3中,1952~1957年和1957~1961年中国的粮食消费量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变化的原因.
1952~1957年:增加.原因: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增加.
1957~1961年:减少.原因:“大跃进”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破坏了农业生产;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尝试应用】
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月)
据材料1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主张:教育救国.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
材料2: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指出材料2“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背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
材料3: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 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据材料3,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经验;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材料4: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据材料4,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关系: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保障.
1.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业98.7%的户、98.8%的职工、99.5%的产值和私营商业82.3%的户、85.1%的从业人员、93.3%的资本额实现了公私合营,这说明中国基本完成了(  )
A.社会主义工业化 B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选D。理解题干材料,从公私合营的关键信息可以看出,符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故答案为D项。
2.(2013·天津六校联考)中共八大对中国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作出了正确的分析,其依据是(  )
A.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军队被消灭B.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C.“一五”计划各项指标超额完成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共八大制定的历史条件的认识。根据所学,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前,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A项是在1951年;B项是在1952年;C项是在1957年。符合条件的只有D项。
3.(2013·佛山高三质检)1958年5月27日,村民阿牛在日记中写到“广播里面说全村的人都要集中起来,学习中央的最新理论指示。”是因为当时在(  )
A.开展三大改造运动 B.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C.庆祝“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庆祝八大胜利召开
解析:选B。本题考查20世纪50~70年代的经济探索。三大改造运动是在1953~1956年,排除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是在1957年,排除C;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排除D;1958年,中共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故B项符合题意。
4.山西民歌唱道:“社会主义新壁画,新农村里把根扎……跃进车,跃进马,处处都是跃进画……实现建设总路线,人人心里笑开花。”四川歌谣唱道:“稻米赶黄豆,黄豆像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有人大。”由材料可判定的史实是(  )
A.材料中的民歌、歌谣诞生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C.材料中的现象发生于三大改造时期
D.当时“左”倾错误泛滥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的“跃进”“实现建设总路线”“玉米有人大”等信息,可判定其反映的事件是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当时正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A、C说法错误。“稻米赶黄豆,黄豆像地瓜”体现一个“大”字,极尽所能地夸大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成就,是典型的“浮夸风”现象,反映了“左”倾错误的泛滥,D正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不符合史实。
5.(2013·宁波一模)“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看,认为(  ) 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这段文字中看不清的“(  )”处应该是(  )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C.“大跃进” D.人民公社
选D。材料中空白的事件违背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指人民公社,A、B两项并未违背规律。“大跃进”的错误在于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不涉及生产关系,C不符合题意。
6.(2013·长春一模)据有关资料显示: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1%,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国民收入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