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 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格式:  PPT
  • 大小:  3.29M    30张
  • 时间:  2016-08

免费下载必修2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必修2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ppt课件免费下载必修2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ppt课件
服饰方面
饮食方面
居室建筑
习俗风尚
交通工具
通讯工具
大众传媒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变化的主要内容:
▲不同时期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一、主要时期:
1.近代:
▲1840-1912(清末,近代前期)
▲1912-1949(民国,近代后期)
2.现代:
▲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
▲1978-(改革开放后)
——四大变迁时期
▲社会生活变化的
趋势和特点
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难点: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考纲要求: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
婚丧娶的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化
及其原因)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程标准:(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史观:
近代化、城市化
经济与政治、文化关系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表现)
长袍马褂
旗装、袄裙
1.服饰变化(衣):
西装
旗袍
学生装
欧式裙子
中山装
洋布
洋装




以文治国
三民主义
三省吾身
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督
五权分立
长袍马褂
旗装、袄裙
1.服饰变化(衣):
西装
旗袍
学生装
欧式裙子
中山装
洋布
洋装
①表现:
②原因:
⑴西方列强入侵,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⑵向西方学习的要求
⑶辛亥革命后民主革命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的反映
⑷思想观念解放,爱美心理
⑸崇洋媚外的心理,追求时髦

③特点:
⑴中西结合
⑵由繁到简,款式多样
⑶保守到开放
⑷等级到平民
⑸地区、主体等
2.饮食变化(食):
▲传统:饮食丰富,习惯多样,
地方特色鲜明
▲近代:①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
②面包房、咖啡店等
3.建筑变化(住):
②中西合璧
①西式洋房
传统民居
中西合璧
上海老洋房
4.习俗风尚变化(风俗):
⑴维新派提倡
①剪辫易服:
②迫令放足:
③改革传统婚姻:
⑴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维新派)
④社交礼仪:

⑵辛亥革命前后,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⑶民国时期,临时政府颁布法令
⑴维新派提出“废止缠足”
⑵临时政府颁布禁止裹脚法令
⑵简约文明,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
⑴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
⑵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
⑤改革历法、节日:
⑴民国开始改用阳历
⑵增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被人讥笑。“豚尾”、“半边和尚”,成为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
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20世纪初,青年学生身体力行。孙中山认为“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有一个大多数,是全世界都知道才行。”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法令剪辫易服。
留美幼童,揭开“剪辫易服”序幕。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改革这一与时代潮流不相容的旧习俗。
三寸金莲
封建的旧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女人们裹小脚最为突出。几代女子不惜伤筋动骨,也要裹成残疾的“三寸金莲”。
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思想家们提出“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以后,政府更是颁布法令禁止裹脚 。
从下面这张《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引自孙燕京《满清社会风尚研究》)可以看出,新式婚礼较旧式婚礼的进步之处表现在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变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B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转为简约文明,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
5.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③先进中国人认识到自身落后,主动要求向西方学习,维新派、革命派的提倡和推动
④近代民族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经济水平提高
⑥观念转变,崇洋媚外、爱美等心理,有钱阶层追求时尚、时髦
⑤近代以来社会变化巨大,受政治运动和政局变化的影响以及政策的促进
①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把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习俗传入中国,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思想观念解放 ,自由、平等观念等深入人心,冲击旧的生活方式
西方文明的先进性是近代变化的根本原因
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色彩
▲地区:沿海变化快,城市变化快(上海最大)
内地、农村变化慢、触动小
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
反映近代化发展趋势
呈现不均衡性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6.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主体:资产阶级、富商、官僚、知识分子、市民等阶层变化大
农村大多仍处于封闭落后状态,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几
乎未变,只有少量洋货进入中等水平农民家庭
①原因:
②表现:
③地区和主体:
④过程: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1.50-70年代:
①表现(特点):
⑴衣着朴素,革命色彩,色彩单调
▲50年代:布拉吉、列宁装、中山装
▲文革:绿军装
⑵食物简单,农村温饱未彻底解决
⑶住宅简陋、较拥挤
⑷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⑴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就业问题,社会福利增加,积极性提高,经济建设取得重大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有基本保障,逐步改善
⑶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城镇发展,人口激增,需求大增
⑵受“左”的思想、政治运动等干扰,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粮食、日用品等物资较匮乏,凭票证计划供应,总体生活水平较低,
彼此差距不大
⑷思想观念较封闭
②原因: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服饰变化:
前苏联女专家给中国带来了布拉吉热
①50年代:
▲原因:中苏关系友好,苏联援助中国建设
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服
②60-70年代:
绿军装
▲原因:A.文革闹革命
B.提倡节俭、艰苦朴素
C.经济不发达,物资较
匮乏,凭票购布
D.极左思想影响
兰灰黑绿
2. 80年代以后:
⑴衣:服饰色彩丰富、款式多样、融入时尚国际潮流
⑵食:A.粮食产量提高,1987年解决温饱问题,取消票证
B.倡导“菜篮子工程”,食物种类丰富,讲究营养
平房—楼房—别墅
面积扩大,设施现代,环境优美
⑶住:A.住房状况改善
B.“安居工程”(1995)
⑷风俗:A.休闲娱乐成为生活组成部分
B.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
C.新的社会时尚形成
(▲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
①表现:

④受政治运动和政府政策的影响
③科技水平进步,物质产品、生活用品、娱乐设施等不断丰富
——经济发展是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根本原因
2. 特点:
①改革开放的推进,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目标,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物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供
②清除极左思想束缚,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开放,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
▲大跃进、文革、极左
▲新中国成立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
▲双休日、延长节假日休息时间
▲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
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3. 原因: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总结:
▲从“衣”来说,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琐的制度和规定。服饰都由自产的棉布、丝绸缝制。近代服饰由清末的笨拙、繁琐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由拘谨、呆板、繁琐走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走向 “开放”和五彩缤纷的多样、多彩休闲服装;
▲从“食”来说,由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由解决温饱,进而转为注重饮食的营养均衡、合理膳食结构和健康;
▲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舒适的楼房为主;
▲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存在问题:
▲全盘西化,崇洋媚外
▲商业化倾向
▲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重大事件有哪些呢?
兴办洋务、近代工业、教育等
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为实现强国目标,要求改良社会风俗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思想解放
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改善
极左思想影响
经济发展迅速,与世界日益接轨,政治环境日渐宽松
改革开放: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新中国成立:
▲中国政府推行哪些政策,促进了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政策
安居工程、菜篮子工程
休息日调整
清政府:
临时政府:
新中国:
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经济较繁荣地区,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工商业
剪辫易服、废止缠足
统购统销、票证制
改变陋习的强制政策
婚姻法
提倡节俭、奉献
1(10年上海历史卷)23.学习历史可以用
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
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B
2(10年新课标卷)31.1902—1906年,京
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
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D
3(10年山东卷)1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
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
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
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D
4(10年江苏卷)9.徐珂《清稗类钞》记
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
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
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B
5(09年安徽卷)15、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
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
彩的是( )
B
6(09年广东卷B)1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
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 (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C
7(09年北京卷)面对外来冲击,近代中国
作出了积极的回应。16. 1862年,京师同文
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
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
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 )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C
8(08江苏,6)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
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
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
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A
9(08宁夏,32)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
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
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D
10(08上海历史,B组15) 新中国建立后人
口自然增长率一度居高不下,其原因是
A.大跃进推动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B.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得到广泛认可
C.和平与经济发展使生存环境日益改善
D.土地改革彻底改变了小农生产方式
C
1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国外,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断发虽始于热地之印度,创于尚武之罗马,而泰伯至德,端委治吴,何尝不先行断发哉?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问:(1)康有为辫子在哪些方面与近代社会格格不入、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2)联系辫子与近代社会发展的关系,谈谈风俗变迁在社会剧变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首先,近代社会“尤尚机器”,辫子的存在容易误缠机器,从而阻碍了机器的使用;其次,辫子的存在不便于近代方式的战争的需要;再次,鞭子的存在既不卫生又会耗时梳刮。
(2)风俗反映了民众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它的剧变勾勒出民族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历程。社会变化又推动了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变化。所以社会生活方式,也就是风俗,既是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又是促使社会关系变化的不可取代的物质力量。对辫子的态度,极为敏感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中的社会风尚的剧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