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历史课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ppt课件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列宁的困惑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
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实验之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背景与目的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
背景:1918年~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
目的:取得战争的胜利;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 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配给制,城市居民的口粮按等级定量供应
2、
普遍义务劳动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给
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农民: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6卢布,
国家零售价:30卢布
黑市价格:200卢布
3、评价:
(2)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1)集中了全国物力、财力,战胜了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列宁的转变
(列宁)“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转引自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实验之二
新经济政策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1921年)
余粮收集制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配给制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允许私人经营租让外资经营
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
实行按劳分配制
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吸收外国资金和技术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2)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与实质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
列宁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A. 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B. 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正确探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列宁的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
斯大林:
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实验之三
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的建立途径
一是社会主义工业化
二是农业集体化
三是阶级斗争尖锐化
斯大林的选择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对此斯大林说了这样一段话: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 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 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请分析: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 侧重点是什么?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化,而苏联的工业化却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为什么?
提示:从当时苏联成立后的国际国内环境思考
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内部则经济依旧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固政权。
①经济:

②政治:

③分配: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单一的公有制。
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个人崇拜风盛行。
平均主义严重。
2、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高度集中、高度集权、高度一致
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这就是计划经济
(2009高考广东理科基础)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
 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
 用
B
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苏联的五年计划
从农业国变为
工业-农业国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工业产量跃居欧洲
第一,世界第二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
而被打断
★苏联的五年计划
1928年—
1932年
1933年—
1937年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
——第聂伯河水电站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原先怀疑的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
……有些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开始了持续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危机。
——《全球通史》[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没有油啊。”“那就煮!”“没锅。”“烤鱼!”“没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全国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肉类按人口平均计算,1913年为31.4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第116页
材料: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7年7月到1930年,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牛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材料:实现农业集体化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苏联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重重工业,轻农业轻工业; 重产值产量,轻品种质量; 重积累,轻消费。
三重三轻
后果
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消费品少,影响人民生活。极大损害农民积极性。
积极: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对促进
苏联的工业化实现和二战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苏联国力的增长为后来反
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评价:
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开辟了一种新经济体制和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原因
Ⅰ.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

Ⅱ.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Ⅲ.还有斯大林个人的因素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
——普京
(3)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常见比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
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
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集体化农庄
资本主义大农场
农业制度
农、轻、重协调发展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工业化道路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斯大林模式
西方模式(英国)
结合相关背景,概述十月革命后到二战前苏俄(联)农业政策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1、十月革命胜利,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面临内忧外患。实行余粮收集制,保障军事胜利,但损害了农民利益。
3、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
4、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施农业集体化方针。一定程度上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条件,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