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历史课件

历史高考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历史高考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ppt课件免费下载
第29课时 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宋明理学:①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开创;②朱熹的理学思想与地位;③陆王心学的思想主张。
2.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①李贽的反正统思想;②黄宗羲、顾炎武与王夫之的思想批判;③唐甄的思想主张。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创立:北宋时期,以 、程颐为代表的“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创立了一种新儒学体系——理学。
宋明理学
程颢
2.成熟
(1)标志:南宋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3)影响: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维护了 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专制主义
学法点睛 本知识点归纳为
巧记速记

史观史论
对宋明理学的认识和评价要一分为二,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气节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实录
理学的出现,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对于过去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加以表达,用“理”代替了过去的“天”,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1.李贽
(1)生活背景:出生于古代海外贸易发展较早的泉州地区。祖、父两辈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2.三大思想家
日知录
循天下之公

经世致用
君主专制
3.唐甄
(1)成就:清初经世致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著有《潜书》。
(2)思想特点:对专制君主大胆批判。
(3)影响: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法点睛 明清思想家及观点概括为
巧记速记
儒家思想发展过程
儒家一条线,千万别忘记。春秋末创立,战国成大器(蔚然大宗)。秦朝受打击,汉武帝正统立。宋明很讲“理”(理学),明清现生机。康氏(康有为)曾改造,陈氏(陈独秀)大力批。
史观史论
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并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实录一
思想是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起到导航的作用,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是时代的产物,但时代的贫瘠土壤又决定了其不可能推动社会的转型,只能起到呼唤的作用。
实录二
指出“工商皆本”,反映出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统治地位随着道教、佛教的传播而受到削弱。在唐代以来的儒学复兴运动中兴起了理学,北宋五子将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南宋朱熹更是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使其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陆王“心学”的出现则标志着理学走向了极端。
宋明理学
角度1 程朱理学的内涵
提示:(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气。
(2)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就是天理,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存天理,灭人欲。
(4)格物致知,贯通明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角度2 理学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因素
提示:(1)历史原因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三家出现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趋势,到唐宋时期,三教并行使官方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
②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学家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力图建立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
(2)社会因素
①政治上:两宋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②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
③思想上: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

角度 宋明理学
(2010·浙江文综,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点拨 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分析。人民版必修3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讲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

答案 (1)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目的。
(2)朱熹肯定了“理”的绝对性和神圣性,而实际上就是“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因此他实际上是要求人们恪守“三纲五常”,如此就会天下太平。

明清之际,伴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对理学的批判中产生了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工商皆本”思想、“经世致用”思想,传统儒学得到新发展,影响深远。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角度 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提示:(1)经济因素: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
②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
(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因循守旧。
(4)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角度 明末清初的思想
(2011·课标,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点拨 题干材料“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实质上反映了“天下为公”的民主思想,故答案为C项。A项体现的是民族意识,应排除;B、D两项体现的是民本思想,排除。
答案 C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
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
材料三 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圣训。
——顾炎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归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三位思想家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
(2)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上述认识产生的社会根源。
(3)上述认识对我国经济思想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明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时代背景的理解。答题过程中要注意材料与课本知识的有机结合,并注意把他们的思想主张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
答案 (1)都肯定了人的私欲。
(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对物资财产的占有欲望日益强烈。
(3)肯定了人的私欲,使人们逐渐抛弃旧的重农抑商的观念,产生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5年14考)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对理学的评价
对理学的批判
【示范1】(南平模拟)“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

上述材料是对理学的(  )。
A.赞扬 B.批判
C.有赞扬、有批判 D.发挥
答案 B

【示范2】(石家庄模拟)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由此可判断,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主张(  )。
A.人文主义 B.仁爱精神 C.尊重人性 D.个人主义

解析 材料说明了李贽承认人的吃穿等自然正当需求和人自私的天性,反对理学的泯灭人性的虚假说教,体现了尊重人性的本质特征。B、D两项明显错误;人文主义在尊重人性的同时,更加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
答案 C

(5年7考)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的基本思想
程朱理学的历史影响
【示范3】 (厦门月考)从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到2011年的“地沟油事件”,食品安全问题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人们用一句流传了千年的愤论:“真是伤天理了”,表达着自己的不满。这里的“伤天理”在古代主要是指
(  )。
A.与当事人的基本意愿不符  B.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C.违反了当时的社会法律 D.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
解析 注意题干的限定时间是“古代”。根据所学知识,这里的“理”或“天理”,一般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封建伦理道德。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示范4】 (湖南联考)朱熹编著《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这反映出他对儒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
A.树立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B.初步建立儒学的教育系统
C.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
D.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朱熹对儒学发展作出的贡献。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儿童”“习惯”“行为规范”等词语,可以得出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5年6考)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的内涵
陆王心学的思想

【示范5】 (铜川质检)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是(  )。
A.穷理的方法问题 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C.理气的关系问题 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理学、心学不同的掌握程度。朱熹为理学大师,陆九渊为心学的开山祖师,双方辩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对探究理的方法认识不同,理学强调向外探求,心学强调向内探究,认为“心就是理”。所以答案为A项。
答案 A
【示范6】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 B.董促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