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历史课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
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形成学科能力的源头。本栏目内容在高考时虽不直接考查,但考题无不由此而生。感觉简单未必掌握,认为掌握未必精准。化主干梳理为问题式梳理,变知识再现为能力提升。问题式梳理,创新记忆模式,提升复习效果!高考成败,根基在此,不可小觑!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____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出现__________,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_运动,奠定了中国思
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私人讲学
思想解放
2.儒家思想的形成
以德治民
有教无类
仁政
性本善
仁义
人之性恶
【误区警示】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3.其他思想流派
无为而治
相对
精神
以法治国

二、汉代儒学
1.背景:汉初“_________”的思想到汉武帝时已不适应国家
统一发展的形势,_________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思想来源:把道家、_____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

3.主要内容
(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____________”和“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主张。
(2)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__________”学说。
(3)建立封建伦理道德体系,提出了“__________”的道德标准。
无为而治
积极有为
法家
春秋大一统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汉代政治指导思想的演变
汉初“无为而治”
中央集权
董仲舒 新儒学
汉武帝 统治
不适应
维护
加强
需要
【知识导图】
4.※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和影响
(1)措施。
①起用________参与国家大政。
②_________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兴办_____,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④初步建立了_____________,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
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
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儒学家
儒家经典
太学
地方教育系统
【史论要旨】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考点的解读与透析是决胜高考的必由之路。本栏目以经典背景材料为依托,通过问题链的方式、小切口层层突破,化整为零。在探究中归纳,在归纳中掌握。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点在握,才能高考无忧!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阅读以下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汉书·艺文志》
1.结合材料指出儒学的要义,并分析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提示:(1)要义:重教化,重仁义。
(2)比较
①三者的思想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从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孔子以维护奴隶主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为了缓和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三者都以“仁”为思想核心。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都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③三者都提出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则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④三者都对人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特别是孟子的“性本善”和荀子的“性恶论”有明显的分歧。
【拓展延伸】材料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
解读:材料反映了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儒家社会道德观: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根据下图阐释孔子思想体系各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
提示:

德治

中庸
有教无类
由上图可以看出如下几点:
(1)孔子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仁”“礼”“中庸”“有教无类”和“德治”的思想,其中“仁”的思想是其核心。
(2)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是其“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
(3)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人人有受教育的资格,这是“仁”在教育方面的体现。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仁”的实施。
(5)孔子主张“中庸之道”,通过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保持“仁”的常态化。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提示:(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师生互动】儒学思想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探究:
材料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提示:(1)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
(2)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
(3)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了政治上怎样的变化?
提示:(1)实质:思想专制。
(2)变化:国家分裂到国家实现统一。
3.如何正确理解“天人感应”思想?
提示:(1)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2)董仲舒认为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
(3)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4.董仲舒新儒学形成的意义。
提示:(1)有利于国家统一。
(2)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3)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4)限制君主的权力,使君主实行“仁政”。
(5)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拓展延伸】先秦儒学与董仲舒新儒学有何不同?
提示:
项目
主题
功能
内容
地位
先秦儒学
董仲舒新儒学
讨论现实问题
讨论神学问题
是对“真理”的追求
为现实政治服务
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
对高频考点及经典考题的研读是把握高考脉搏的有效途径。本栏目通过对高频考题的巧妙分析,指明备考方向,明确解题思路,规范解答模式,突破答题障碍。聚焦关键,从容应对,赢定高考,尽在掌握!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三年10考 高考指数:★★★★★
【例1】(2011·广东文综·T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
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
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试做:______
【命题思路】本题以课程标准“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为依据,挖掘“孟子的思想”这一知识点来命题。
【思维路径】
【高频预测】(1)近年来各地高考题目大多考查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以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的思想。
(2)近三年江苏高考没有命制题目,但并不代表不重要,今后复习备考的角度有: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意义。
(3)复习备考时,要重点把握诸子百家的主张,注意从和谐社会的角度进行理解,认识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理解儒家的民本思想。
【变式备选】“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家宝总理所引用的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解析】选B。温家宝总理所引用的诗句强调关注民生,这与儒家思想相吻合。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年4考 高考指数:★★★
【例2】(2010·天津文综·T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试做: ______
【命题思路】本题涉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围绕“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这一课程标准命题。
【思维路径】
【高频预测】(1)近年来各地高考题目大多考查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和影响。
(2)近三年江苏高考没有考题出现,今后复习时的角度有: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汉武帝采取的独尊儒学的措施及影响。
(3)复习备考时应把董仲舒的新儒学放在儒家发展的整个线索中来认识其突出地位,认识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
【变式备选】(2011·豫南八校模拟)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解析】选B。董仲舒的新儒学吸收了阴阳五行之说,A项错误;“为政以德”是孔子提出的,C项错误;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的是理学,D项错误。先秦时期,孔子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孟子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这些都反映了对时政的批判。董仲舒的新儒学则是宣扬“君权神授”,强调大一统,维护专制统治。
1.(2011·上海单科·T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选B。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故排除A、C、D三项; 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解析】选B。材料的大体意思是“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这属于墨子的“兼爱”思想。这道题注意不要联系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错选A项。注意儒家所宣扬的“仁爱”思想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不可能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2.(2010·山东文综 ·T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3.(2010·浙江文综·T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A、D两句话的理解。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地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解析】选A。“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两项。根据上面对A、C两项的分析,可以得出A为正确选项。
1.(2010·上海单科·T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选B。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代表的社会阶层。法家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它代表了君主的利益,符合题意。而儒、道、墨三家的思想主张显然不符合“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信息要求。
2.(2010·北京文综·T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3.(2009·海南单科·T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
【解析】选B。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四项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主张“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故选B项。
4.(2009·安徽文综·T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解题关键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正确。A是孔子的言论,B是荀子的言论,D是黄宗羲的言论,皆非加强中央集权。
1.(2012·龙岩模拟)《孔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孔子反对对饥民实施救助
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④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对孔子思想主张的理解能力。原文翻译:孔子认为如果民众饥饿,应当向国君报告,请求开放粮仓救济他们,而不该私自以自己的食物救济民众,因为这是向民众表明国君没有恩惠,而显示自己的德行之美。从材料中可以反映出孔子对对饥民实施救助的做法持赞同的态度,只是认为由谁来救助值得商榷,所以①不符合题意,故排除①。孔子将救助与君主德政联系起来,显然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所以②正确;孔子认为不同的人的救助体现出的意义是不同的,显然认为谁去救助也是有等级之分的,这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救助能体现孔子仁的思想,但夹杂了等级观念和政治元素,所以用“充分”两个字不恰当。综上分析,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
2.(2012·泰州模拟)孔子主张“正名”,试图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规范人们的言行和使社会有“序”的目的。这一主张的思想核心是( )
A.“礼” B.“仁” C.“德” D.“孝”
【解析】选A。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题干材料强调等级秩序,属于孔子思想中的保守内容,其核心是礼;B项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与材料本意不符;C、D两项与材料无关。
3.(2012·辽宁五校模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
A.“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B.“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解析】选B。题干中的材料反映了作者主张君主要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属法家思想,对照备选项,B项强调法治,属法家思想。
4.(2012·衡阳模拟)右图是新版电视剧
《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石牌坊,两边
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
有处有还无。”与这一对联思想相吻合
的言论是( )
A.“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
止乱”
B.“兼相爱,交相利”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析】选C。题干中的材料体现的是辩证思想,对应备选项,A项是法家思想,B项是墨家思想,D项是儒家思想,C项体现了辩证的思想。
5.(2012·杭州模拟)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这种帝王的典型始于(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解析】选B。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一方面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这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专制。
6.(2012·泰兴模拟)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 )
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C。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体现了由“民本”到“君本”,由“仁政”到“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体现了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①④不能体现“发展”的一面。
7.(2012·苏北四市一模)《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
(3)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这一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董仲舒主张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2)题天人感应的思想,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第(3)题结合孟子“仁政”的思想主张来回答;第(4)题一种思想的发展与否,主要看是否适应当时统治的需要。
答案:(1)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设置太学及地方教育系统;表彰六经。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理论。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3)主张限田,反对土地兼并。仁政。
(4)改造传统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