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节假日,在狭窄的街道上,人们常常见到一个满脸胡子,衣着不整,流浪汉一般的人,一手推婴儿车,一手拿着一本书,聚精会神的阅读,有时还停下来,把书放到婴儿车里,掏出笔和纸写点什么。
猜一猜:他是谁?
——爱因斯坦
8. 少年爱因斯坦
王 滨等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879-1955),著名物理学家,生于德国。在物理学多个领域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建立了相对论。对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具有“改变世界”的重大意义。因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少年爱因斯坦
少年爱因斯坦
你能认识它们吗?
孤僻 Pì
遏止 è
涓涓细流 juān
如醉如痴 chī
怡然自得 yí
袖珍 xiù
闲暇 xiá
泛滥 fàn làn
充斥 chì
闪烁 shuò
振翅 zhèn
词语解释
腼腆:害羞,举止不自然。
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孤僻:孤独古怪。
怡然自得:形容喜悦。
不解之缘:难以分开的缘分。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如痴如醉:形容注意力集中,心神沉醉的样子。
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世界,完全脱离现实。
雄心勃勃: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十分强烈的样子。
井然:<书>形容整齐的样子。
自由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叙述了少年爱因斯坦哪些学习经历?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4):简介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智力令父母担忧。
第二部分(5—33):叙述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全文共有33个自然段,共分为两大部分:
全文按怎样的顺序,叙述了少年爱因斯坦哪些学习经历?
按时间顺序叙述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①三岁时,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②四、五岁时,被袖珍罗盘迷住;③五岁时,上学独自思考;④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⑤七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⑥十岁时,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⑦十二岁时,独立证明数学定理。
语言品味
“我的小宝贝,你听懂了吗?瞧你那一本正经的样子,像个大教授似的,你怎么不说话呀……”
这句话中用“一本正经”形容三岁的阿尔伯特听音乐时的认真样子。
当他的同班同学还在全等三角形的浅水中扑腾的时候,他已在微积分的大海中畅游了。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爱因斯坦少年时就极富科学天赋。
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反映了他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
问题探究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找出文中三次典型的对少年爱因斯坦眼睛的描写,并体会作用。
①“难道小阿尔伯特是低能儿?是傻子?”他们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从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多么明亮的光彩啊!②父亲给他一个袖珍罗盘……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寻思着:这是为什么呢?③他第一次见到阿尔伯特时,发现这个十二岁的男孩,虽然性格腼腆,但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觉得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
作用:①从流露出光彩的棕色大眼睛里,感觉到他应该是个聪明的孩子。:①从流露出光彩的棕色大眼睛里,感觉到他应该是个聪明的孩子。② “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写出了小阿尔伯特虽然不会说话,可是很善于思考。③ “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看着这双眼睛,可以判定,小阿尔伯特天生睿智,是一个不寻常的少年。
"对音乐的早慧仅仅是这个孤僻孩子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加之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又是那样细心,致使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毛病。"这句话在课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加点的词语?
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句中的“有点毛病”并非真的生理疾病,而是指爱因斯坦对音乐的早慧,观察周围事物的细心非同龄人可比,强调了他非同寻常的“特殊”,这正反映了他从小就具有优秀的学习品质。
少年爱因斯坦
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心
爱读书
爱思考
爱提问
爱钻研
本文通过对少年爱因斯坦的典型事例的介绍,表现了少年爱因斯坦是一个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的好少年,揭示了积极、自主地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文章主旨
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