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 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 格式:  DOC
  • 大小:  59K    12页
  • 时间:  2017-11

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教学设计1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一课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陶渊明及文章写作背景。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 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 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
相关视频 课件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陶渊明《饮酒》导入。
目标展示。
 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陶渊明及文章写作背景。
2. 诵读文章,解决文中重点字词读音问题,并有节奏的朗读本文。
3、解读小序部分。
三、文体介绍——辞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四、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五、写作背景介绍。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六、通读文章。
1、自读,解决疑难点字词。
2、听读,划分朗读节奏。
3、全班齐读。
七、解读小序。
(小组合作,翻译小序)
说说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小序主要交代了陶渊明做官的原因和经过以及辞官归田的原因。
八、小结
九、作业布置
1、搜集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歌,并背诵。
2、归纳小序部分的重点实词及虚词。
十、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陶渊明及文章写作背景。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 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 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
相关视频 课件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导入。
目标展示。
1、翻译全文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 一词多义。
3.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齐读文章。
四、翻译文章。
(小组合作,翻译文章,并在书上做好批注,将不会的内容写到黑板上)
1.通假字 
(1)衡通“横”(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2)景通“影”(景翳翳以将入)
2.古今异义词
(1)亲戚 
古义:包括父母在内的内外亲属。“亲”是指父母亲,“戚”是指包括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义:不包括父母,指自己家庭有婚烟关系或血缘关系的人。 
(2)有事 
古:指有农事。 
今:有事情。 
(3)于时风波未静 风波
古义:指战乱。
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4)尝从人事 人事
古义:指做官。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5)幼稚盈室 幼稚
古义:小孩。
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
古义:感慨。
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3.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现出愉快) 
审容膝之易安(易安,使……和悦安适)
(2)名词作动词用 
乐琴书以消忧(琴,弹琴) (书,读书) 或棹孤舟 (棹,划)
(3)意动用法 
乐琴书以消忧(乐,以……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悦,以……为快乐) 
4.特殊句式:
判断句
(1)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
(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被动句
(1)以心为形役(为,被)
五、再读文章。
六、小结
七、作业布置
1、分别归纳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背诵文章一二段。
八、作业布置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陶渊明及文章写作背景。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 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 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
相关视频 课件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齐读文章导入。
目标展示。
1.鉴赏文章,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自然等特点。
三、整体把握。
1、说说文章的各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交代了自己厌恶官场的原因。
写了回家途中的激动和迫切及到家后的闲适自在。
表明了陶渊明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决心。
第四段、呈现了陶渊明委心乘化、知天乐命的隐士情怀,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的精神,也流露了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 
2、从各部分的内容,我们可以明确陶渊明在本文中要表达的情感主要是什么?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享受。
文章品读。
从第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官场生活是厌恶的,那么从他辞官归田的原因中还可以看出他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第二段中,作者交代了归家的急迫和到家时的欣喜,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作者到家时的欣喜?
明确:“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作者回家之后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明确:闲适恬淡,怡然自得。
在第三段中作者写了隐居田园的生活乐趣,主要有哪些?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5、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讨论展示,言之有理即可。)
艺术特色。
1、语言平淡自然,但精练简洁;内容平淡自然,但蕴义深远。
2、情、景、事、理的融合,诗人从侧面用自责用典的方式曲折地表达了归田的原因,让内心的情感与现实的归田的生活行成对比,使情、景结合在一起。
3、平淡中见哲理,诗人“乐知天命”的思想认识超脱自然,诗人选择隐居是因为“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六、小结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后面两段。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3、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田之举的?
八、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
交代了自己厌恶官场的原因。
写了回家途中的激动和迫切及到家后的闲适自在。
表明了陶渊明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决心。
第四段、呈现了陶渊明委心乘化、知天乐命的隐士情怀,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的精神,也流露了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