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20.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免费下载必修1历史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件ppt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必修1历史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件ppt免费下载必修1历史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件ppt
20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1950年10月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中国
共产党
无党派
人士
各民主
党派
人民
团体
各民族
海外
华侨
各地区
人民
解放军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一)1949.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一)1949.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为什么《共同纲领》说具有临时宪法性质?它规定的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3.意义:大会召开标志着,初步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选举产生了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
作用:代行人大职能
地位:新中国的临时宪法
国家性质:
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探究一:以下材料说明了什么?
材料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选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的六个副主席中有三个是民主党派(或无党派):宋庆龄(无党派)、李济深(民革)、张澜(民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56人中有16个民主党派,8个无党派……
材料二 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是民建成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是民盟党派。
说明:调动了民主人士的政治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鲜明的中国特色 )。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二)1954年成为专门的政协机构
主要作用: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三)1956年发展
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性质:爱国统一战线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创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背景:法律依据-“共同纲领”
建设背景-一五计划下的经济建设
活动:1.1954年宪法:
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2.选举新一届人民政府
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建立,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图为首都人民抬着宪法模型参加当年的国庆庆典。
两部宪法的异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民主专政、
国家的基本方针与政策
人民民主专政、
社会主义原则
新民主主义宪法
社会主义宪法
1949年-1954年
几经修订,
仍在使用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资产阶级民主
人民民主
比较两部宪法
探究二:
材料一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阅读材料后回答: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的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
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例题展示】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大规模的基层人民代表选举。广东省归国华侨陈聪参加选举大会后,兴奋地说:“我活了90多岁,到过许多国家,没见过这样民主的选举。”这表明我国正逐步形成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直接的村民选举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53年12月”和“全国大规模的基层人民代表选举”可以判断,当时我国正逐步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项是新时期的民主制度,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A
各民族大团结
56个兄弟,56朵花 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 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原因:(1)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
(2)为了实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2.涵义:(1)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2)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自治机关
(3)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3.设置:5个自治区、100多个自治县(旗)

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问题1.根据材料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指什么? 问题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原因、意义。
原因:(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距,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2)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目标要求。(3)“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法律依据。

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满足了各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政治生活的愿望。它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例题展示】“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政策,故选B。
【答案】B
小结设计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根本的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原则
基本的政党制度
基本的民族制度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课堂练习
1.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许,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对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理解准确的是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结束
B.中国人民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
C.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彻底完成
D.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李金河说:“……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政党和政党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劲动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越走越宽广。”这一论述主要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A
C
3.人口特别少的33个少数民族,如基诺、珞巴等,在全国人大都有1个人大代表的名额,使他们都能表达本民族的意愿。由此可见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C.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
D.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4.某导演欲筹拍一部电视政论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
①中国历史新纪元——开国大典 
②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③“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新阶段 
④1954年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A
C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功能定位于“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作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结合材料思考,与西方议会制相比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什么优点?
议行合一,代表并保证全体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效率高。适合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