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免费下载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免费下载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免费下载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免费下载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免费下载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免费下载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
影片讲述的是赵国攻打梁城,势单力弱的梁城请来以“兼爱非攻”为主张的墨家学说智者革离帮助梁王对峙赵军,将“战”与“反战”的激烈矛盾,在王候将相和黎民百姓之间演绎出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时期:儒学形成
战国时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期:遭受重创
西汉时期:正统地位
宋明时期:发展成熟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
重新活跃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冷成金在他的专著《读史有智慧》中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____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 _____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 _____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
以此体味中国古代各派思想的特点
第1课 “百家争鸣”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的出现
1、“百家争鸣”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互相诘难、批驳的现象。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
   春秋:前770~前476年
   战国:前475~前221年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百家争鸣的出现
1、“百家争鸣”含义:
2、代表:
①道家:老子、庄子。   
②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③墨家:墨子。
④法家:韩非子。
阴阳家(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运行)齐国的邹衍
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白马非马)
纵横家:著名的有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
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补充资料
一、百家争鸣的出现
1、“百家争鸣”含义:
2、代表:
3、原因:
3、形成原因
经济:

政治:

阶级关系:

思想文化: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士大夫崛起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社 会 大 变 革
——物质基础
思维拓展 :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一、百家争鸣的出现
1、“百家争鸣”含义:
2、代表:
3、原因:
4、概况:(1)儒家:后面单独详讲
(2)道家、法家、墨家
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

材料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材料四: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道家学派
(1)老子
①、老子名聃,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
②、主要思想:
A、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
B、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华;
C、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消极悲观;政治理想“小国寡民”
道家、法家和墨家
无为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
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
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
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
问题探究
出自《道德经》中的熟悉成语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大器晚成
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出生入死
根深蒂固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
(2)庄子——战国时期
思想主张: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
精神上的自由。
崇尚自然,提出人与天“不相胜”,追求精神自由
出自《庄子》的成语
不近人情 朝三暮四 游刃有余
井底之蛙 莫逆之交  邯郸学步
望洋兴叹 每况愈下 心如死灰  
螳臂当车 大相径庭 唇亡齿寒
招摇过市 独来独往 夜以继日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捉襟见肘
大同小异 叶公好龙 对牛弹琴
支离破碎 沉鱼落雁 每况愈下
踌躇满志 游刃有余 亦步亦趋
法家学派
1、李悝
(公元前455—公元前395年)

2、商鞅
(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
3、韩非子
(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年 )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请思考:韩非子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
《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
韩非虽然是荀子的弟子,思想主张却与荀子大相径庭,他没有承袭荀子的儒家思想,却爱好“刑名法术”之学,成为法家之集大成者。韩非的全部理论导源于荀子“性恶论”思想和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国家的政治目的。
韩非在其《韩非子》里面有《解老》与《喻老》两篇,直述自己思想部分也源自于老子,故后世称之为道法家,意味从道家里面延伸出来的新法家思想。但韩非的道法家与道家有一些差异。
韩非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其最高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认为法行而君不必忧;臣不必劳,民但而守法,上下无为而天下治。但其学说过于尊君,为后世所诟病。
代表作:《韩非子》
名言录: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
观点主张
集权观:①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③进行改革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安邦②依法治国
发展趋势:
作 用: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实现君主集权制的途径:法、术和势相结合
“法”:严刑峻法,“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术”:驾驭大臣的权术,“潜御众臣者也”
“势”:君主的地位和权力,“如虎豹之爪牙”
墨家
墨子
(约前468年-前376年)
墨子名翟,鲁国人。是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出身平民,是小手工业者。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其成员多为生活艰难的小生产者。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

“(战争使)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墨子》
“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
请思考:上述言论反映了墨家什么样的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
墨家:墨翟
“兼相爱、交相利”
主 张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特 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核心思想
墨家学说一度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
B.农业、手工业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壮大
C.墨家学说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
D.墨子主张“非攻”,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兼并战争
B
一、百家争鸣的出现
1、“百家争鸣”含义:
2、代表:
3、原因:
4、概况:(1)儒家:
(2)道家、法家、墨家
5、影响:
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③是中国学术、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 重要阶段
影响:①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⑤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变革
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特别提示 道家崇尚自然,宣传自然无为。对于
今天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仍有现实意义。
重点讲解 为什么法家思想对当时的统治者最有用?
(1)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
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2)法家政治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奖励耕战;
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承认土地私有;文化上主
张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等,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确
立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
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林孔庙、孔府。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孔府是我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封建贵族庄园。孔林是孔子及家族专用墓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持最完整的一处家族古墓群。孔氏家族绵延80代而不绝,可谓世界第一大家族。
二、儒家思想
1、形成——春秋时期:孔子
个人概况
中文名:孔丘
外文名:Confucius
别名:孔子,仲尼
国籍:春秋时期鲁国
出生地:曲阜尼山(今山东曲阜)
出生日期:公元前551年(庚戌年)9月28日
逝世日期: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信仰:儒学
个人背景
职业: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个人贡献
主要成就:
开创儒家学派 、 编纂《春秋》 、 修订“五经” 、 创办私学,打破传统贵族教育
代表作品:《春秋》
祖籍:宋国(今河南商丘)
父亲:叔梁纥 母亲:颜徵在
妻子:丌(音齐)官氏
儿子:孔鲤
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
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按西汉尺23.1厘米计算,是221.76厘米。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为豪。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幼年丧父),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叔梁纥的正妻)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少年丧母),他服了三年丧。  据《孔子家语》和《史记》记载,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今济宁市汶上县一带),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老年丧子) ,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猜测孔子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73岁时(72周岁)与世长辞。
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种:幼年丧母(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子曰:“仁者爱人。”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孔子之政治思想
1.“仁” :“仁者爱人”
2. “德治”: “为政以德”(民本)
3. “礼” :“克己复礼”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 “德”“礼” ?
1.进步性:
A、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B、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
C、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2.保守性: 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仁”的三个层次: (1)“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也。”

(2)“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3)“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义》
以家庭为出发点,体现血缘关系的爱。
以社会为关节点,维系人际关系的爱。
以宇宙为终结点,调和物我关系的爱(人与自然的和谐)
阅读材料,理解孔子 “仁”的思想。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仁” 基本内涵是什么?
“爱人”(人与人的关系)但怎么去爱?
(2) 分析“仁”的实质是什么?
通过内修,形成美德。
(3)“仁”的思想提出有什么意义?
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爱人”的方法——“忠恕”之道。 忠:中人之心,故为忠。尽力为人谋。
恕:如人之心,故为恕。推己及人。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恕
阅读材料,理解“礼”的思想。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 礼的实质是什么?
礼是周的统治秩序。
(2)达到礼的方法是什么?
正名(等级秩序、贵贱有序)
(3)如何看待礼?
保守
(4)仁与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内在自觉,“礼”外在约束;内“仁”方能外“礼”,外“礼”有助内“仁”
“正名”就是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什么?
德化(仁)、礼治(礼)。
——《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顿百姓,百姓只会避免受罪罚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数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附。”
孔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堰。
合作探究:在春秋时期,孔子为安定社会秩序,开出了 “仁”的处方,但他周游列国十四载,积极推销他的政治方案,为什么未被诸侯们采纳?
1、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2、主张以德治民,爱惜民力,不能适应当时诸侯争霸,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
资料补充:
    材料一 孔子曾说,三代皆敬事鬼神。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而其弟子问鬼神事时,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1).依据材料一,孔子的认识与夏商时期人们的认识相比有何变化?从孔子所处的社会阶段分析,这一时期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变化:由事鬼神到重视人,人的地位不断提高。
原因: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如答出铁犁牛耕的使用也可给分)
孔子最重视的是人事,这体现了孔子的务实态度。
解析:1)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鬼神的态度,从而反映了孔子思想的进步性。这也反映了伴随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
(2).主张和谐、倡导仁爱;提倡礼治(礼法模式也可);重视道义、倡导诚信。
解析:材料中“持一种和谐的关系”表明和谐的观点;“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反映了仁爱的观点;从“礼法模式”“真诚待人”也可归纳出答案。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作家亚尔伯蒂说:“人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人文主义重视科学实验,鼓励冒险和发财致富,认为事业的成功和发财致富是一种道德的行为。
(3).依据上述材料,分别谈谈中外人文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西方的人文主义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科学、经济等的发展。
孔子之政治思想
1.“仁” :“仁者爱人”
2. “德治”: “为政以德”民本
3. “礼” :“克己复礼”
4、主张逐步改良
孔子之哲学思想
1、对鬼神敬而远之
2、天命观
“知天命、畏天命、顺天命”,“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知天命就是领悟到自己负有使命,必须设法去完成,因为这种使命来源于天。孔子的天命观是要不断修身以达到至善,同时使天下回归正道。
孔子之经济思想:“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位。
“有教无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吾师。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下列名言体现出孔子哪一方面的主张?
——教育思想
——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学习态度
“当仁不让于师”中的仁指的是什么?
仁指的是真理。如同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孔子之教育思想
主要贡献在于: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
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方面孔子都提出许多对后世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孔子之文化篇
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运用图示法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关系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儒家亚圣——孟子
2、通过阅读史料,概括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史料1:有关孟子的思想: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政治:“仁政”思想
民本:民贵君轻
伦理观:“性善论”
孟子的思想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补充)价值观:主张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补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刑罚和赋税。
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89)
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
人。
战国时期我国著名著名思想
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
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
卿”。
著有《荀子》一书。
荀子继承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也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他认为,要实现王道必须先有霸道。荀子打破“儒者不入秦”的惯例,亲自到只讲霸道的秦国去考察。他当着秦王的面,赞扬秦治安政绩和官吏奉公守法。然后荀子劝其更上一层楼,实行王道,但秦王没有接受他的建议。
秦长期以法家思想治国,秦国宰相李斯和秦王嬴政非常欣赏的法家代表韩非,均是荀子的学生。所以,许多儒家学者不认同荀子是儒家学者。
资料链接
荀子思想补充之一: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荀子的思想
政治:“仁义”“王道”
民本: “君舟民水”
伦理观:“性恶论”
史料2:有关荀子的思想
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 仁者不为也。”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荀子思想补充之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世界观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 )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爱人
以德治民
性相近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春秋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创立儒家学派
如何看待三者关于人性的问题
①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②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恶(自私等)的一面。通过教化弘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
儒家的形成
背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过程
1、孔子创立
儒学
思想核心:“仁”、
“为政以德”(民本)、
“性相近”(伦理)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2、孟子、荀子总结改造
“仁政”
“民贵君轻”(民本)
“性本善”(伦理)
“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君舟民水”(民本)
“性恶论”(伦理)
主要内容: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