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知道诸子百家,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程标准
总体概括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的演变
背景:
诸子:
百家:
春秋战国形成
汉代成为正统
宋明发展为理学
明清新发展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
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张、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重点和难点
1、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2、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形成的原因
经济:
政治:
阶级:
文化:
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
“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私学兴起,造就大批文士
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形成原因
2、“百家争鸣”的含义
历史纵横: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橫家、农家、名家、杂家
十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橫家、农家、名家、杂家、小说家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子
政治思想教育思想
天人关系礼的思想
哲学思想政治思想
思想学说
思想学说
思想特点
仁政思想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含义
2、形成原因
3、表现
4、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的变革
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⑴创立:

孔子删定“六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有记录言论的《论语》
子曰:“仁者爱人。”
——《论语·雍也》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颜渊》
知识点拔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⑴创立:
⑵基本内容
①思想核心:是“仁”,通过“礼”来实现;
②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包含了民本思想;
③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打破了官府垄断。(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3)评价: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④保守思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克己复礼” 。
问题1、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主观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具有进步性: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A、(1)孟子(亚圣)的思想主张
①核心: 发展“仁”思想,提出“仁政”思想;
②君民关系:发展民本思想,提出“重民”“民贵君轻”思想;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仁、义、礼、智即“四心” )
(2)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但是,孟子的封建“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A、孟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战国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①施政纲领: “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
②君民关系:提出君舟民水;
③在伦理观:主张“性恶论”。通过礼仪和法治可改造成君子、圣人。
④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问题2、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爱人
为政以德
性相近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1)时代:

(2)目的:
(3)观点
孔子处于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孟子、荀子处于封建社会形成的战国时期。
孔子-维护奴隶制为目的;孟子、荀子-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1、老子及道家
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著有《道德经》,充满着哲理和东方智慧。
老子
1).创始人
《道德经》
三、道家和法家
2).老子及其道家思想
(1)唯心: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认为在变幻无常的世界背后,有不变的“道”存在,“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要顺应“道”而生活。
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百姓满足於原始简朴的生活,不奢求物质的享受。
(2)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人若甘于柔弱,便能够不受伤害,免于痛苦。
(3) 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
观点:庄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人应该看破事物间的差异,不做物质和欲念的奴隶,便可以达到精神的逍遥和快乐。 庄子还认为,人应该顺从自然。 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逍遥游》等
2、继承与发展:战国时期,庄子(庄周)
3)老子思想的影响: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时期,道家学说中又产生了追求治身(养生)和治国的黄帝之学,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积极无为”的哲学观。它与老子的说统称黄老之学。黄老思想是西汉前期(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是休养生息政策的思想基础。黄老政治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但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小结:从春秋到汉武帝治国思想是演变经过:
2、战国时期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
(1)积极变法革新;
(2)以法治国:明法令,严法典;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法、术、势相结合治国。(“势”是君主的政权、威势,即权威)
知识拓展
法家思想的代表:韩非子
秦王借法家思想振兴国家,实现统一大业。统一后,秦始皇继续厉行法治,结果呢?
——法家理论可得天下而不能治天下。
——天下大乱,15年便灭亡。历史启示?
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兼爱” “非攻” “尚贤”“节俭”、尚同
核心是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继承发展老子的学说,认为 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齐物”、“逍遥”(无所恃);把世界万物看作相对的
变法革新;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法、术、势相结合治国。
问题3、儒、法、道三家的主张及联系
(1)主张:
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化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宜用儒家路线。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在动荡年代宜用,实行全国大一统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
(2)联系:三者有互补性,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战国时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⑴孔于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⑵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练一练
⑶下列关于“仁”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B、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爱护
C.“仁者爱人”
D、包含的“仁爱”思想是人人平等的,普遍的爱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己复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行,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孔子所说“礼”的实质是什么?(2分)
(1)维护奴隶制度(1分)。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1分)。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以上材料引自《论语》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2)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6分)
材料四 在中国的王道(儒家思想),看上去好像是和霸道(法家思想)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2分)
(3)法、儒两家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统治人民的工具。(2分)
(2)同:都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案或维护统治的利益(2分)。
异:孔子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2分);韩非子主张用严刑重罚治国(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