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免费下载高中必修3历史《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ppt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高中必修3历史《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ppt免费下载高中必修3历史《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ppt免费下载高中必修3历史《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ppt
儒学自春秋时期孔子开创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
思考与讨论
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汉武帝
宋明
明清
兴起
蔚然大宗
遭到打击
成为正统
理学心学
到明清时期,儒学思想又产生了哪些新变化?
第一单元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谁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你对这种说法怎么看?
如果你是古代人,你敢挑战孔孟权威吗?
挑战自己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李贽生活在什么时代?
他所生活的时代有何特点?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明朝后期的时代特点
2.李贽的生活经历
李贽(1527-1602年),
号卓吾,福建泉州晋江人,
是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
想家。他26岁中举,由于不
拘于官场和礼教的束缚,所
以为官20余年辗转各地任中
下级官员,经历坎坷。1580
年辞官后,专心从事讲学和
著书。由于其言论著作,猛
烈抨击了纲常礼教和孔孟之
道,统治阶级把他视为“洪
水猛兽”,最终以“惑世诬
民”的罪名被捕入狱,不堪
迫害自杀身亡,时年76岁。
李 贽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明朝后期的时代特点
2.李贽的生活经历
3.李贽的思想主张和代表作
李贽号称“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其“离经叛道”的表现有哪些?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以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
——《续焚书》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贽的什么样的 “异端”思想?
“异端”思想:挑战孔孟学说的正统地位、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李贽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
李贽及其“异端”思想:
李贽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李贽也招收女弟子。
——参见李贽《初谭集》《藏书》
从材料中我们又可以看出李贽的什么样的 “异端”思想?
“异端”思想: “理”应该用于关注民生。个性自由和个人幸福是人的自然权利。男女应该平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 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 ——参见李贽《焚书·答邓石阳》
李贽及其“异端”思想:
破除迷信崇拜
批判程朱理学
主张男女平等
倡导个性自由
李贽的“异端”思想
今版《焚书》书影
古刻本《焚书》书影
李贽的代表作
《藏书》、《续藏书》、《焚书》、《 续焚书》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明朝后期的时代特点
2.李贽的生活经历
3.李贽的思想主张和代表作
4.对李贽思想的评价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明末清初的时代特点
政治:明末清初社会更加动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缓慢发展。

文化: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黄宗羲的生活经历
黄宗羲(1610-1695),号梨洲,浙江余姚人。参加过抗清活动,失败后,他带着老母东奔西跑,险些被清兵捕去,后来长期在故乡隐居著述。
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黄宗羲的生活经历
(2)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和代表作
黄宗羲认为古代君和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后来君民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民对君的态度又发生怎样的变化?
面对这些变化黄宗羲主张采用什么方法
来解决?
阅读思考与探究
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一:
挑战自己
黄宗羲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你能引用原文来回答吗?
“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
——《荀子·君道》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材料三: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通过以上材料,你认为黄宗羲的观点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的什么观点?
《明夷待访录》书影
今版《明儒学案》书影
今版《黄宗羲全集》书影
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黄宗羲的生活经历
(2)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和代表作
(3)对黄宗羲思想的评价
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人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早年参加反对宦官专权的政治活动,后因屡次落第而绝意科举。清军南下后参加抗清活动,失败后游历各地,著书立说。
3.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顾炎武的生活经历
3.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顾炎武的生活经历
(2)顾炎武的思想特色和代表作
何谓“经世致用”?
指的是一种治学思潮,要求将经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日知录》书影
《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内容涉及古代郡县地方的历史、地理情况,并指出针对其利病的治理方略。
材料: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结合材料,如何理解亡国与亡天下?
后人在传习和引用顾炎武的观点时,把最后一句话概括为什么?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顾炎武的生活经历
(2)顾炎武的思想特色和代表作
(3)对顾炎武思想的评价
顾炎武的思想对于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王夫之的生活经历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清军入关之后,曾和友人一起在衡阳起兵抗清。兵败后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努力著述,人称船山先生。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王夫之的生活经历
(2)王夫之的思想特色和代表作
材料1:
天下唯器而已。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
无其器,则无其道。
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
——王夫之《周易外传》
材料2: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今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也。
——王夫之《思问录·外篇》
材料3: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从以上材料分析王夫之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王夫之的思想与王阳明的思想有何明显的不同?
讨论与探究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发展变化的,而这种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寻的,而客观规律则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王夫之的生活经历
(2)王夫之的思想特色和代表作
(3)如何评价王夫之的思想
你认为王夫之思想当中最可贵的内容是什么?在当时有何重要意义?

探究学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本,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主张在雁南、雁北发展纺织业;在西北山泽地区开矿产;在东南沿海通市舶,发展海外贸易。
材料三:大贾富民也,国之司命也。
——王夫之《黄书》
请回答:以上材料的共同主张是什么?这种思想的提出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哪些发展因素有关?
思考与讨论
你认为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有哪些进步性?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课后小结
请四位同学分别扮演四位思想家来阐述自己的主张。
讨论:在这四位进步思想家中,你认为哪一位的思想主张对你最有启发,为什么?
课后作业
基础题: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四位进步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拓展题:
在这四位进步思想家中,你认为哪一位的思想主张对你最有启发,为什么?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明朝后期的时代特点
2.李贽的生活经历
3.李贽的思想主张和代表作
4.对李贽思想的评价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明末清初的时代特点
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黄宗羲的生活经历
(2)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
和代表作
(3)对黄宗羲思想的评价
3.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顾炎武的生活经历
(2)顾炎武的思想特色和代表作
(3)对顾炎武思想的评价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王夫之的生活经历
(2)王夫之的思想特色和代表作
(3)如何评价王夫之的思想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