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免费下载历史必修3《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历史必修3《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必修3《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课件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儒家思想的发展。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难点: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3.阶级:工商业阶层队伍扩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4.思想:宋明理学和八股取士扼杀人性摧残思想;西学东渐,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认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课堂探究
李贽故居(福建泉州)
人生经历:
求学——做官——入狱
性格特征:
正直清廉、“离经叛道”
代表作 :
《焚书》 《藏书》
(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思想主张
1)反正统---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2)反传统----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提倡男女平等,强调个性发展。李贽还竭力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和武则天;称农民暴动是统治者逼出来的
3)私欲自然(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是秉赋自然,要顺其自然)——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4)阴阳本源:提出万物皆源于阴阳二气,而不是天理,否定了理学的理论基础。
3、评价
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顾炎武
二、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1、共同的生活背景:
政治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根源)
经历:都参加过抗清斗争
1、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
①生平:抗清、著书
②进步思想:
“天下为主,君为客”(限制君权,保证民权)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③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④评价:抨击封建君主专制,推动反专制斗争。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活跃的儒家思想
黄宗羲—梨洲先生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材料二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明夷待访录.原君》
概括黄宗羲观点分析其思想根源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中国古代民主思想之集大成者黄宗羲 黄宗羲一生著作宏富,《明夷待访录》则是他民主进步思想的集中表现。书中突出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带有鲜明的民主思想色彩。
一、“民主君客”论:黄宗羲伸张了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的思想 《原君》篇中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为主,君为客”。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自秦王朝以来两千多年以“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的君主专制制度。他指出国家的真正主人是“天下”而不是君主,显然,这里面所谓“天下”指的就是人民,所以这一句可以概括为“民主君客”论,伸张的正是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的思想,也就是我们时下所说的人民主权、政府为人民所有、政府应当为人民之公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种思想已经跨越了封建时代的民本思想,而是体现了鲜明的民主思想的特征!
二、“藏天下于天下”:黄宗羲倡导民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立公法、废私法,人权平等    他以“托古改制”的笔法,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评三代以下之“法”为“一家之法”。所谓“天下之法”,是为天下人民谋利防乱的公平之法,而“一家之法”,则是专为帝王一家谋私利的专制之法。他说,“三代以上之法,固未尝为一己而立”,“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明夷待访录·原法》)。黄宗羲所谓“藏天下于天下者”,一方面包含着天下是人民之天下,应由人民共同治理的民治思想,另一方面则包含了治理天下之法为万民之公法的思想。其所谓“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之说,则提出了无论贵贱、在法律面前的权利是人人平等的思想主张。而所谓“藏天下于筐箧者”,则必为专制帝王一家之私法,这在黄宗羲看来是“非法之法”,因而必须加以反对与批判。
他将封建专制君主称为天下之大害,将维护君主利益的法律称为一家之法,对其进行强烈地揭露与批判。首先,黄宗羲明确反对家天下制度。他指出,天下属于天下所有人,君主凭借权力,将天下据为私有,作为自己的家产。而且将本属于天下的东西,传给自己的子孙。其次,他以上下几千年的理论和事实为依据,指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造成天下混乱、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第三,黄宗羲批判了君主的独断与专横,不仅使天下百姓深受其害,而且给禁止自己和家族带来覆灭性的灾难。第四,他指责封建法律只体现君主和家族利益的法律是一家之法、非法之法,势必引起天下大乱。     由此当中我们不难看出,黄宗羲已经不是仅对某个特定的君主进行抨击,而是把斗争矛头指向了整个封建专制制度;他不是简单地对明王朝进行抨击或者对清王朝进行抨击,而是对整个封建国家的法制进行了批判。黄宗羲的揭露和批判,清算了封建专制主义法治的罪恶,吹响了近代民主反封建斗争的号角。
顾炎武—亭林先生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结合材料,如何理解亡国与亡天下?
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2、顾炎武——经世致用
①生平:弃科举,探救国
②进步思想:
经世致用(实践求真知,解决现实问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④评价: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活跃的儒家思想
“经世致用”学术思潮简介
1内涵
“经世致用”: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主张将学术研究和当前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实学”,倡导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
2、产生背景
明末,宋明理学的腐朽性已充分暴露,学者们痛感“清谈”、“务虚”之学风对社会造成的祸害,于是便在学术上加以批判,提倡改变学风、研究现实。“经世致用”之学风靡一时。
经济原因: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思维拓展
3经世致用之学产生与发展
3、 “经世致用之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世致用之学 ”为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有识之士所推崇。
萌发:最早于北宋初在苏南一带萌发。
产生:明末东林学派正式开“经世致用”之风。
兴盛:明末清初, “经世致用”之风盛(成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低潮:康熙后期, “经世致用”之学中的反理学的批判性和启蒙精神逐渐失去,转而偏向实证求真,并且日益脱离现实,远离政治,形成乾嘉考据学派。原因:清朝倡导理学和文化专制。
复兴:晚清龚自珍、魏源积极倡导“经世致用”。至19C60S被渐渐兴起的近代西学潮取代。
特点
经世致用思潮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
1、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结合起来,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实地考察。
2、爱国“经世”的优良传统、务实革新的精神和求真求是的学风,对于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要以天下为已任,关心国家、民族的兴亡和人民大众的疾苦,要学用一致、经世济民,发扬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的求实精神,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
4、在学习问题上不能只停留在定计划、下决心,要拿出实际行动,要注意把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
3、王夫之——唯物思想 P18
①生平:抗清、著书
②进步思想:
世界是物质的,是不断变化的,有规律可循
考察研究认识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③代表作:《船山遗书》《周易外传》《读通鉴论》

④评价:启示近代人们的思想方法,划时代意义。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活跃的儒家思想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的进步思想主张及评价
主张: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
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评价:
积极:1、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3、“经世致用”的务实革新、求真求是的学风和“经世”爱国的优良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局限: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称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近代梁启超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倡导实学,积极求真并实践
王夫之:哲学贡献大,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认为“气”(物质)在先,“理”(精神)在后,认识来源于实践(唯物主义认识论)。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思想特点
不同的思想特点
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批判: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继承:
①主张和谐发展
②敢于探索,强调力行
为什么说明清活跃的儒家思想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落,封建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缺乏民主思想产生、发展所需要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2)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缺政治环境)
(3)传统思想文化的束缚和影响(缺思想文化基础)。
所以……
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课 堂 小 结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对社会产生巨大冲击。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思考问题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批判理学的?
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

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

王夫之通过气和理的关系,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的辩证关系批判理学形而上学观点。
一、近代戊戌变法的主将梁启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警句自勉。他以忧国忧民的精神,参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结合史实,查找资料,谈谈顾炎武和梁启超为什么有同样的感受。
学习延伸
答案提示:
顾炎武和梁启超生活的时代都处在国家危亡之际,不约而同地产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
知识结构
材料一:李贽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尧舜同普通人一样,每一个人都是圣人。种地、做生意,一切谋生活动,都是普通人的物质利益,这些就是道。
材料二:李贽还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纲常礼教的道学先生,也不过是借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罢了。
问:上述两段文字主要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
李贽主张人们应该有平等地位,反映了他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尊重普通人的利益和地位;
他提出人皆有私,揭露道学先生的虚伪,反映了其反对宋明理学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和对纲常礼教的揭露、批判。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
2、继承:
3、重创:
4、正统:
5、冲击:
6、融合:
7、理学:

8、批判 继承: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 “礼”的学说
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
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融合
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