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历史课件

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备考策略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备考策略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备考策略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备考策略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备考策略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备考策略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备考策略ppt课件免费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备考策略
提纲
解读考试说明
了解学生困惑
把握命题特点

一、高考考试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考试说明》
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历史学习的目的
课程标准三维目标 历史学习的目标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识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只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展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通过高中历史学习,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获取、解读、整理三个层次组成
根据试题提供的要求
审题
●解读考试要求(四项十二点能力目标 )
●2012年考试说明的解读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1、辨别历史事实,作出历史解释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对已有知识(知识库)提取、加工、运用三个层次
基本的史学方法:论从史出、史由证来
运用一定的史观
材料的充分性
知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基本线索、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等等。
思考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和人物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和概括历史人物的活动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或评价历史人物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基本方法包括叙述、概括、解释、评价等
具体对象包括历史事物和人物本身,历史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对历史事物和人物的认识、评价等
历史事物:包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等
表述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法评论历史观点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问题: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问题
论证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备考策略
史引领
二、命题特点
严格遵循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坚持能力立意,命题导向正确,思路清晰,特色鲜明,稳中有进。
试题难度不大、试题不脱离课程标准、题型稳定、灵活。
试题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适当的难度和较好的区分度
注重立足于教材,注重对学科主干知识及知识内在联系的综合考查,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注重对考生学习潜能的考查
理论联系实际,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
命题材料新颖,具有时代特色,渗透科学和人文精神

1.以“文明史”为思路
文明史观思路梳理
(1)纵向
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2)横向、
政治文明人类社会在政治生活领域里的文明。从专制到民主。
经济文明:人类社会在经济生活领域里的文明。从传统农业到工业文明。
精神文明:人类社会在思想领域里的演进。从迷信愚昧到科学化、理性化
三、明确命题导向
2.以“现代化”为主线
现代化史观思路梳理
政治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等)
经济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市场化等)
思想文化现代化(包括人类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等)
社会生活现代化(包括城市化、服饰现代化等)
3.以“全球化”为理念
全球化史观思路梳理:
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文明进步的影响及相互关系
西方近代文明对中国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4.以“新课程”为渗透
“研究性学习”试题、探究型试题、开放型试题。
5.以“正向化”为导向
主要运用正向材料,正向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学生的困惑,学生如是说:
(一)课堂上:
1、上课思考热情不高,依赖老师对知识的梳理。
2、有些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还不是很熟悉。
3、感觉历史知识非常零碎、乱,希望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讲解。
(二)平时训练:
1、做练习题时喜欢看着课本做。
2、喜欢做选择题,不愿做问答题。
(三)正规考试:
1、细小知识点不会,特别对时间很头痛。
2、语言表达不到位,知识点知道,就是用不出来。
3、考试时间紧,答题抓不住重点,写了很多但得分很少。
4、有些材料看不懂,特别是文言文。
(四)自主复习:
1、没有固定时间读背,甚至于抽不出读背时间,因为忙于书面作业。
2、什么都要看,什么都看不进。
3、平时做题效率低,磨磨蹭蹭。
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现状:
记忆性知识:支离破碎
理解性知识:一知半解
表述性知识:辞不达意
逻辑性知识:杂乱无章
五、更新观念迎接新高考
 
 
高中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我们改变落后的观念。只有改变旧的观念,才能经得起新高考的检验。
 
1、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
 
通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较突出地体现了史学观念—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等。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新课程高考的基础”。
⑴唯物史观
 
建国后的中学历史教学体系是依照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建立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唯物史观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要关注以下几个现代化史观的观点。
①现代化定义:18世纪后半期西方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一个世界性的全球发展阶段进程。从广义来看,我们可以把现代化理解为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力发展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进而引发了全球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组织、社会行为等系列领域的深刻变化。而从狭义来看,则可以理解为第三世界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过程。
②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核心的,但同一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现代史观认为,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无非是经历了三次大的跃进——工具制作和火的使用、农业生产力和工业生产力,而同一生产力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生产关系。例如农业生产力可能导致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也有可能导致封建制的生产关系,还有可能导致既包括奴隶制因素、又包括封建制因素的生产关系。同样,工业生产力可能导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有可能导致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还有可能导致既包括社会主义因素,又包括资本主义因素的生产关系。中国1978年以后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其实就是同时包含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因素,而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其实也是承认在工业化的生产力水平上,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可以在一个国家里并存。
③非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起着巨大作用。过去我们对非经济因素的评价,仅局限于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但现代史观认为,事情绝非如此简单。亲缘关系、宗教观念、政治权力等非经济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时是非常致命的。
⑵文明史观
下面简要归纳文明史观对新课程教学的影响。
①文明史观认为历史研究中可以独立说明问题的基本范畴或单位是文明。在旧课程中,我们的教学体系是以五个社会形态的变化为依据建立起来的,而文明史观有更多样的分类方法。例如,根据文明形态,可以分为采集文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等;根据地域特点,可以分为古代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等;根据宗教特点,可以分为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中国儒家文明等。
②文明史观强调的是长时段的历史变迁。以文明作为研究单位时,就不可能一一照顾到具体的国家和民族的变迁线索,而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具体的时间和地域来把握历史发展的宏观特征,即以更广阔的视野,突破国别史、朝代史的界限,才能更好地挖掘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我们把“欧洲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作为一个专题,其立足点就是把它视为人类近代政治文明的一个进步。在讲述这一制度文明时,涉及英、美、法、德等多个国家,正是这些国家几百年的发展才显示出代议制的特征。
③文明史观认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样重要。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虽然都属于文明的不同剖面,但它们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未存在教条化的谁决定谁的的问题。例如,建国后毛泽东极其强硬的对外政策成为了新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不是单纯由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所能够解释得通的,这需要从毛泽东的个人性格和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④文明史观认为应该在历史中寻找对今天仍然起作用的东西。中学历史课程存在的理由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社会,而非进行历史专业教育。例如,我们并不需要学生掌握完整的古希腊罗马的内容,只强调当中的民主精神和法律精神,因为这是古代文明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而且这些精神产品至今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社会。
⑤文明史观强调历史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历史的影响。从文明史的角度看,历史最激动人心的一面倒不是英雄们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传奇故事,而是老百姓的桌上餐、身上服如何静悄悄地改革。例如,隋唐的均田制不只是一项国家政策,它直接关系到每个农民有多少田可耕;哥伦布到达美洲不只是他个人的伟业,还影响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⑥文明史观的研究方法强调多学科的综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史学与各学科联姻成为了大趋势。
⑶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全球史观对我们教学和命题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全球史观的基本理论特征之一是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例题(2007年全国文综二)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D )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②全球史观的兴起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全球历史观’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历史科学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但它首先是时代的产物,即是15世纪‘地理大发现’所开始的全球化进程延续至今,在20世纪下半期这一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今天,人类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传播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这的确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观,也是人类所面临的巨大课题。从这个意义上看,全球史观的兴起是为了解释这全新的历史现象而产生的。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在二轮专题复习中要重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往、强调友好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如2007年文综全国卷Ⅱ中第40题对玉米在世界的传播的历史背景及影响的考查,体现了从物质文明考查全球史观的视角。2008年文综全国卷Ⅰ37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体现了从政治文明交往的角度考查全球史观。

宁夏文综卷第35题、海南卷第11题和12题、江苏卷第14题考查了全球史观的知识;
⑤全球史观重视整体与局部、中心与边缘的关系。例如,我们讲郑和下西洋的盛举时,强调明朝国力强盛,而全球史观学者却认为当时印度洋上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海上霸权真空——阿拉伯人势力衰落,土耳其人忙于中东事务,欧洲基督教徒尚未称霸,这才给了郑和下西洋千载难逢的机遇。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备考策略
(4)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备考策略
(5)生态史观
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备考策略
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革命史观认为,革命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去剖析这两大历史事件。
(6)革命史观
2、用新的复习观念贯穿复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向我们传递了许多新的观念,如“新课程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从新高考命题特点来看,倡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全面、牢固地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掌握基础、提高素质、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基于高中新课程的高考历史复习在观念上也关注以下几个个方面。
 ⑴从“教师为本”到“学生为本”
  作为教师,我们习惯于从“教”的角度去设计教学。以“教师为本”的复习课,实际是剥夺了学生作为复习和考试的主体应有的自主活动的权利,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也难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要特征的高考改革。我认为,高三历史教学要牢固确立“学生为本”、“学生是复习备考的主体”的备考观。面对新高考,历史教学必须从关注这节课我讲了多少”转变到“这堂课学生能提高多少”上来;从关注“这道题我布置学生做了没有”转变到“这道题学生能从中悟出多少”上来,使历史复习备考实现从勤奋型向效益型的转变。
以“学生为本”要求我们教学设计的侧重点应放在导读、导学、导练、导评上。导读,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本上圈、划、注、摘、做读书笔记、编写读书提纲、提炼学习要点等,在做导读设计时可多通过一些提示性设问来引导学生阅读。导学,强调的是教师的释疑解惑,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导练,强调的是教师对训练试题选择的把握和监控,试题应有目的性、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切忌沦为题海战术。导评,关注的是试卷讲评课,有练必改,有改必评,评要到位,查找问题,不断提高。
⑵从“以本为本”到“重整教材”
  “以本为本”曾长期左右着我们的教、学、考。在“一本教科书”下,死教、死背、死考,弄得历史教学死气沉沉。现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共有四种版本,其史实鳞选、图片择取、观点运用、切入角度、语言陈述等有较大的不同,课程改革推动着高考命题必须超越教材命题。超越教材命题,为此,历史教师必须具有整合意识,重构复习教材。应以课标为依据,以人教版教材为平台,着力整合各种资源,剔除其中远离课标的知识点,让学生一看就能明白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从而搭建一个适合全体学生展开高效历史复习的新舞台。另外,审慎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一般说来,必修内容可以体现在选修部分的命题中,必须适当注意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
我认为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应注意整合下列三类资源:资源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资源2: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3,选修3;资源3:2010年和2011年新课程省份高考历史试卷
⑶从“注重强度”到“注重效率”
 实践证明,单靠延长学生滞留学校的时间、加班加点、加大学生学习强度,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科学备考、注重实效才是取胜之道。如何提高效率?一是要通过对课标、考试大纲和教材的研究,从中发现、提炼核心知识点、主干知识。二是要突出课堂教学主阵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复习课要注意精讲多练,“精讲”要讲得必要、讲得明白、讲得精彩,“多练”要强调用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使课堂充满探究的氛围。三是要加强学生考试技能的培训,要特别重视非选择题答卷规范化的训练。为此,要求学生做到:其一、要严格按照答题纸的注意事项和要求作答,特别是不要超出答题区域;要对应好答案与设问的顺序,以防颠倒错位。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①②之类序号分隔,使要点突出,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面美观,整齐洁净。书写字体要大小适中,防止过小或过大。其二,答案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所回答问题角度齐全;“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到2个要点,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用史实说话,避免文学化语言。
⑷从“浮于表面”到“细节落实”
有的学生,平时说起历史,好像什么都知道,可是考试成绩却令人失望。究其原因:平时学习历史喜欢夸夸其谈,浮于表面,学习不踏实、不落实,历史基础知识薄弱,所以,经不起历史考验。我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上课+不落实=0;布置作业+不检查=0;100-1≠99=0;抓住不落实的内容+追究不落实的学生=落实。细节决定成败。
在此,着重谈谈历史基础知识的落实。最基础的东西最有生命力,最基础的东西最具有迁移力。历史复习如何落实基础知识?一是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去落实,对教材中的考点内容既要理解更要准确记忆;二是通过迁移去落实,借助图片资料、文献资料去深化,通过不断变换学习材料,使学生既有新鲜感,又能提高效率;三是通过训练去落实,围绕着考点内容,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解答,从而检验学习效果;四是通过联系去落实,即通过联系帮助学生把散见于历史课本各章节中同类型、同性质、同特征、相关联的考点内容予以纵横联系,使学生理清了头绪,减少了相互混淆,加深了理解记忆。
⑸从“闭目塞听”到“关注热点”
 
以往,我们经常以“不变应万变”、“以本为本”的态度对待各种热点问题,两耳不闻窗外事,照样能指导学生参加高考。新课程背景下,这种态度显然是不对的。热点问题是历史命题不可回避的兴奋点,热点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桥梁”。它能充分体现史学“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功能。寻找热点要注意把热点问题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找准热点与学科知识的联结点(切入点)。具地说,要求依据历史学科特点,就某一热点问题,研究其可能从哪些角度设问,涉及到哪些知识点,怎样规范答题,切忌泛泛而谈、过于空洞抽象。要把热点问题考点化,并设计成具体的题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以热点问题为背景的试题,其设问的角度大都很小、很具体,这就要求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就事论事”。
热点问题除了我们平常所讲的“社会热点”,还应包括“学科热点”。关注“社会热点”要结合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当今世界各个方面。关注“学科热点”,要结合学术研究动态、课程改革动态、高考试题研究等方面。关注“学科热点”时要注意:一是学术动态要与历史教学实际适当联系;二是课改动态要与教育法规相结合;三是试题研究要与新课程改革省份高考试题特点相结合。
文科综合的命题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 热点试题设计体现了“现实问题历史联系”“隐性考查学科知识”的特点,充分凸显出历史试题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历史学科的社会功用,要求考生用历史知识来透视和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2008年全国文综卷Ⅰ考查的热点问题包括三类:一是时政热点,“藏独”暴乱和民族团结问题是2008年的时事热点,如果直接出题感觉过于直白,全国卷Ⅰ第39题从土尓扈特部回归祖国入手,把民族区域自治问题和民族团结都作为考查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漠西蒙古回归祖国的事实,说明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的历史责任。二是周年大事,今年全国卷Ⅰ有两道题涉及周年大事,如选择题第18题考新中国成立问题,明年是建国60周年,所以考查了开国大典这个知识点。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虽然没有直接考改革开放,但却从选官制度的改革这个角度,考查改革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三是长效热点,历史备考每年都会关注长效热点,如近代化、科技发展观、民主进程、统一国家关系、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等,这些热点在今年考题中也有所反映。
历史教学成绩的好坏,最主要的还是靠课堂教学,教师要引领学生夯实基础,练好内功。
目标是抓六点:
瞄准考点,理清知识点,把准教、学、考的结合点,克服失误点,提高得分点,找准学生自信的激发点。
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六个“基本到位”:
1、课堂教学管理基本到位:
2、梳理书本知识基本到位:
3、分析教材内容基本到位: 
4、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基本到位:
5、掌握解题策略基本到位:
6、抓培优转差基本到位:
1、课堂教学管理基本到位:
一是用激情感染学生。
二是用诙谐的语言调动学生。
三是用眼睛观察学生。
2、梳理书本知识基本到位:

第一:回归学科指导意见,明确“三维目标”,克服“盲人摸象”症状。
第二:回归高考说明,构建主干知识网络,克服“主次不分”症状。
第三:回归课本,落实基础知识,克服“舍本求末”症状。
第四:回归高考真题,熟悉高考试题特征,克服“恐高症”。
第五:回归错题,反思错因,拨乱反正,克服“一错再错”。
3、分析教材内容基本到位:
第一、基本内容题目化。
第二、重点内容细致化和前瞻化。
第三、难点内容简单化。
第四、新旧知识联系经常化。
4、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基本到位:
一是提高学生当堂记忆基础知识的效率;
二是提出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度参与;
三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听写、爬黑板,限时练习等是常用的方法。
5、掌握解题策略基本到位:
一是细心审题
二是规范答题
三是迁移知识     
四是掌握技巧
6、抓培优转差基本到位
转化差生:
第一:平时关心一点
第二:过程耐心一点
第三:方法灵活一点
第四:措施强化一点
培养优生:
一、研究高考动态、信息和能力要求,做到辅导的计划性、针对性。
二、方法、思维、心理、应试能力的辅导重于知识的辅导。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备考策略
“四化”复习
通史化复习
将三本必修教材所有内容按古代中国、近现代中国、古代世界、近现代世界模块重新整合。以时段为单元,每单元按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外交五大板块组合进行复习。
七、主要做法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备考策略
主要做法
“四化”复习
通史化复习
第一讲 中华文的的起源—先秦文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第二讲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第三讲 中华文明的鼎盛—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民族关系)
第四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宋元文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
第五讲 中华文明的彷徨—明清文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
第六讲 民国前期的近代化转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思想、阶级关系)
第七讲 民国后期的近代化历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治经济)
第八讲 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1949-1976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第九讲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第十讲 古希腊、罗马文明(政治、经济)
第十一讲 手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
第十二讲 蒸汽时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