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历史课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ppt课件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社会矛盾
  (1)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导致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2)冯太后的支持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史论要旨】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但鲜卑族落后的政治制度却引起了严重的社会矛盾,使整个北魏的统治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因而孝文帝的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改革。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意义和历史作用
  1.内容及意义
内 容
意义



整顿
吏治



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限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的财
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
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决定
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减轻
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政权
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证
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措施
内 容
意 义




移风
易俗
公元495年迁都洛阳
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
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措施
2.历史作用
  (1)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
  (2)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
  (3)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
【误区警示】容易误认为均田制是一种完美土地制度。其实均田制下的农民土地不足,经济力量脆弱,赋役负担沉重,稍遇天灾人祸,就会破产逃亡。地主依然大量兼并土地,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转化为私有土地。正因如此,均田制在北魏实施以后不久即被破坏。
三、王安石变法面临的历史背景
  1.社会危机
  (1)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对辽和西夏的“岁币”使北宋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
  (2)边防危机:辽、西夏在边境侵扰,民族矛盾尖锐。
  (3)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
  (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2)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史论要旨】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危机多出现在统治后期,而北宋却出现在中期,这是由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引起的。这启示我们,政策的制定要兼顾各方利益,力求科学与公正。
四、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作用
作 用
(6)均输法
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收入
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收入
措 施
(4)市易法
(1)青苗法
(3)免役(募役)法
(2)农田水利法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限制隐田漏税行为,增加政府收入
(5)方田均税法




作 用
(1)保甲法
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措 施
(4)设军器监
武器产量、质量得到提高
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培养了改革人才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3)将兵法
节约政府开支,提高马匹质量和数量
(2)保马法
(1)科举改革
(2)整顿太学
(3)唯才用人
五、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历史教训
  1.历史作用
  (1)变法措施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历史教训
  (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4)改革家要有远见的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模块链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例】(2010·山东文综·T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解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措施。第(1)题通过材料一中“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可以看出北宋的科举考试重诗赋记诵;“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可以看出官吏的任用重科名资历;第(2)题“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可以看出王安石改革注重实用,改革措施根据教材知识作答,较为简单。
答案:(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高频预测】中国古代三次改革是高考命题考查重点之一。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考查较多,如2010年福建文综第41题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和意义的考查;浙江文综历史第9题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的考查;2009年广东单科第31题对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宁夏文综第41题对王安石变法中农业发展的租佃契约关系、江苏单科第25题关于王安石等人对人才选拔制度的争论的考查等。2011年高考虽未命题,但这仍可能是2012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复习时,一要注意改革的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及思想文化等基本内容分类整合,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分析改革内容、特点及影响的差异;二要注意选择改革的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利用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学会知识迁移,分析理解每次改革的不同特点及影响。
1.(2011·银川模拟)阅读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地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增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所反映的根本问题和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
【解析】第(1)题考查商鞅变法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第(2)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及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
答案:(1)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使秦国力量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
(2)青苗法、农田水利法。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
材料二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王安石肯定商鞅哪一方面的什么观点?
(2)材料二中欧阳修指出了什么社会问题?王安石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针对性措施有哪些?
(3)明显可以看出,材料三中左图到右图的演变表明社会习俗方面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4)上述材料中涉及的改革有的能推动社会形态的转型。请依据史实准确概括其主要表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能力要求是对材料(包括图片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第(1)题主要概括出商鞅变法的取信于民的特点。第(2)题主要概括出财政、军队和制度方面的弊端,并能识记王安石变法中针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相关措施。第(3)题概括出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前后服饰方面的变化。第(4)题从“社会转型”角度认识和概括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本题含有从特定的角度对相关内容及其发展线索作出分析和概括的考查要求。
答案:(1)对商鞅实施变法中取信于民的肯定。
(2)财政困难,军队战斗力不强,制度混乱。措施:通过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增加了财政收入,用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加强军队力量,改进取士之法选拔人才。
(3)鲜卑人改穿汉族服装。
(4)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封建化;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和北方政权的封建化,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