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历史课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选修4古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选修4古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选修4古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选修4古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ppt课件
第1讲 古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秦国统一六国
  (1)条件。
  ①历史趋势: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强化;民族交往的加强。
  ②秦国实力:商鞅变法后,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③人民愿望:人民渴望统一。
  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广纳各国贤士;制定统一方略。
(2)过程: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六国大业。
  2.秦朝的集权和统一
  (1)政治:中央建立皇权至尊、三公九卿制, 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经济发展。
  (3)文化:统一文字为小篆,促进文化发展,焚书坑儒,思想控制,摧残文化。
  (4)军事: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基本疆域。
  (5)交通:修筑驰道、直道、人工渠道,促进交通发展。
3.秦始皇的暴政
  (1)表现。
  ①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②修筑长城:工程艰巨,民夫大量死亡。
  ③大兴土木:滥用民力,建阿房宫,修骊山墓。
  ④严酷的刑法:崇尚法治,其刑法不计其数。
  (2)影响:最终导致秦二世时代发生了农民起义,秦朝很快灭亡。
4.对秦始皇的评价
  (1)功:结束诸侯割据,统一了全国,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了经济发展,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通过统一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
  (2)过:严刑酷法、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模块链接】秦始皇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有利于国家的安定;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基本疆域的奠定和巩固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贞观之治
  (1)原因。
  ①主观: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个人作用(知人善任、兼听纳谏、心存百姓、民族平等)。
  ②客观: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表现及作用。
  ①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经济: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强调“存百姓”思想,使唐初经济逐步复苏。
  ③法律: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制定《唐律》。
  ④科举: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⑤开明的民族政策:打败东突厥后,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并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⑥开放的对外政策: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鼓励海外贸易,使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会;“示存异方之教”;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2.评价
  (1)唐太宗统治期间,一系列政策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景象,为开元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是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误区警示】唐太宗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都督府与都护府不一样:都督府偏重于军事,内地和边疆都可以设置,官员也可以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都护府是代表中央处理少数民族地区诸事务的行政机构,偏重于政治安抚,仅在边疆地区设置,官员必须由汉官充任。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1.巩固国家统一
  (1)祖国统一:平定三藩之乱,使清朝的统治趋于稳定;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使台湾重归中央政府统一管辖;平定准噶尔贵族噶尔丹叛乱。
  (2)崇文尚礼: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
  (3)民族团结:尊重喇嘛教;多伦会盟,接受臣服;册封四大活佛。
2.维护国家主权
  (1)措施:反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
  (2)意义。
  ①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②维护了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维护了国家主权。
  3.评价: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开创了“康乾盛世”
【模块链接】康熙帝在位时期,用南书房,强化君主专制;兴文字狱,钳制了思想;闭关锁国,使中国错失了向资本主义迈进的最佳时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康乾盛世”也成了一抹悲壮的落日余辉。
秦始皇与康熙帝的比较
【例】(2011·天津文综·T14)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左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
        文字如下: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
        立号为□□。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
        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
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3)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运用能力。第(1)、(2)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第(3)题材料二中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可判断为平定三藩之乱,然后联系材料内容可知其对康熙帝的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第(4)题是对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比较,从材料“一人裁决” “一天看章奏一百二十斤”“躬亲”“一身亲理”“躬自断制”等可知共同点是“专权”“勤政”。
答案:(1)小篆;皇帝。
(2)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平定三藩之乱。形成了谨慎的执政风格。维护了国家统一
(4)专权;勤政。
【高频预测】对中国古代政治家的分析评价是高考命题重点之一。近年除了对地主阶级政治家秦始皇、康熙帝考查较多外,近年来的全国新课标卷等试卷还注意跳出教材命制相关试题。展望今后高考,中国古代政治人物的分析、评价仍可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复习古代政治家时,一要注意他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二要关注这些政治家的施政行为——要对其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分类整合,找出其特点及影响的差异; 三要注意选取其对政治制度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活动的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评议训练,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人物的能力。
1.(2012·雅礼中学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曾言:“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
——《汉武帝传》
材料二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汉书·武帝纪》(东汉)
材料三 孝武纂极,四海承平。志尚奢丽,尤敬神明。坛开八道,接通五城。朝亲五利,夕拜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登嵩勒岱,望景传声。迎年祀日,改历定正。疲耗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司马贞《史记索隐》(唐)
材料四 “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劳民也,盖欲复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尽去后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谁之想。于是承累朝之培养,既庶且富,相时而动,战以为守,攻以为御,匈奴远道,日以削弱。至于宣、元、成、哀,单于称臣,稽玄而朝,两汉之生灵,并受其福,庙号“世宗”,宜哉!”
——吴裕垂(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变更制度”的政治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指出班固、司马贞及吴裕垂三位史家对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分别持何态度?影响三位史家态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汉武帝“变更制度”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原因有“诸事草创”、“四夷侵陵中国”等。第(2)题分析材料二、三、四,分别指出三位史家对汉武帝的评价,班固:肯定其文治,反对其奢靡;司马贞:批判、讥讽;吴裕垂:高度赞扬。影响三位史家态度的主要因素,可根据所学回答。
答案:(1)汉朝制度不完善、不成熟,存在王国问题、少数民族威胁边境等问题,需加强中央集权。
(2)班固:肯定其文治,反对其奢靡;司马贞:批判、讥讽;吴裕垂:高度赞扬。 因素:汉武帝统治措施;史家个人立场;史家所处的时代。
2.(2010·江苏单科)
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题,解题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中关键信息:材料一中“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材料二中“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根据这两句材料归纳概括。第(2)题考查学生提炼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总结,作用也要根据这三个方面进行推断。
答案:(1)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
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军事:保证沿海诸省安全。
(2)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役。
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