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历史课件

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ppt课件免费下载
本单元内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
①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②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
①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
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_______,受到
新派人士的欢迎。
②食:鸦片战争后,在_________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
西餐馆、面包房等;_______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中山装
通商口岸
吃西餐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__________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
欧式洋房
“ ”“ ”
反清革命
简约文明
传统的风俗习惯
废止缠足
断发易服
婚丧仪式
【误区警示】(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50~70年代)。
①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
解决_________问题。
_________ _________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表现 衣着朴素,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比较拥挤。
许多生活必需品要________计划供应。
劳动就业

凭票证
无私奉献
勤俭节约
(2)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
①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作为__________奋斗目标;
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多样化。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
②表现 ______________。
住:1995年,国家启动____________。
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
逐步形成。
实现小康
“菜篮子工程”
“安居工程”
【史论要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实质上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随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明走向了近代化,中国的社会生活也逐渐文明化、民主化。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
(1)铁路建设。
①19世纪70年代:外商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_____铁路。
②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____到_______的铁路。
③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④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___________等铁路。“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⑤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
效率。
淞沪
唐山
胥各庄
宝成、兰新
(2)公路。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外国的________开始
传入中国。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________获得较快发展。
(3)※近代中国的水上交通运输业发展概况怎样?新中国成立以来
有何重大变化?
①近代:鸦片战争后,列强设立________,垄断中国水上运输;19
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___________,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
运输的局面。
②现代: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后,
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筑路技术
公路运输
轮船公司
轮船招商局
(4)航空。
①1909年,__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
开始。
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_____至______航线开通。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2.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_____,20世纪初上海开始
设立___________。
(2)电话。
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_____设立电话公司。
冯如
北京
天津
台湾
无线电报局
上海
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_________。到______年末,中国
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_________。
电讯网络
2003
电子邮件
【史论要旨】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受两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而发生变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下,铁路等近代交通遭到顽固势力的排斥,一定程度上还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业走向繁荣
(1)近代中国的报刊业发展历程。
①19世纪中期前后。
Ⅰ.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___________。
Ⅱ.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_______。
②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人自办报刊,且多反映社会思潮。
③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
___________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万国公报》
《申报》
《新华日报》
(2)现代中国报刊业走向繁荣。
①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___、《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
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②__________ ___________等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
方面内容丰富。
③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905年,________首映成功,开始起步。
(1)电影事业 20世纪20年代,迅速发展并走向_______。
20世纪80年代,走向辉煌。
《人民日报》

《定军山》
成熟
《光明日报》
《文汇报》
(2)电视事业:1958年电视业诞生;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越来越丰富。
3.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
(2)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3)接入: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4)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
(5)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___________,改变了人们的生产、
学习、娱乐方式。
快捷与方便
中西文化的
交汇与碰撞
物质生活:服饰、
饮食、建筑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习俗:断发与
不缠足,近代礼仪
鸦片战争打
开中国门户
近代工业的
发展与推动
大众传媒:报刊、
电影、互联网
新潮冲击
下的社会
生活变迁
【知识导图】
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阅读以下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 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的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上海如此,香港也如此。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八册
材料二 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有新郎、新妇、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姓名),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即媒妁)、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
——徐珂编《清稗类钞》第五册
1.结合材料一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提示:(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伴随着西方入侵、西方的社会生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涌入而变化的,深受西方外来文明的影响,具有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2)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存在着新旧碰撞与交融,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3)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并伴随着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加深,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
(4)在变化的地域上严重不平衡。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
【师生互动】理解近代中国城市物质生活、风俗变化大,农村变化小的原因。
提示:(1)政治上,中国主权虽然遭到破坏,但对中国农村的直接影响并不大。
(2)经济上,虽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但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区,没有立即对内陆的广大农村原有的自然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3)文化上,中国原有的封建文化根基深厚,农村相对封闭性的状况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
(4)交通上,农村往往比较闭塞,人口流动性差,新信息、新事物传入比较慢。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人们思想观念及社会习俗的变化的趋势。
提示:(1)摒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古代封建等级的三纲五常伦理观念逐渐被民主、平等的思想所代替。这表现在社交礼仪由跪拜、作揖演变为鞠躬、握手;发型服饰发生变化,从男子留辫到剪辫易服;人们之间的称谓由老爷、少爷变为先生、某君等。
(2)摒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逐渐被男女平等的观念所代替。这表现在提倡女权,倡导妇女解放;提倡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也引起了婚姻观念和家庭伦理观念的变化。
(3)近代人们生活和习俗逐渐西方化,求奢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吃西餐、穿西服、住洋房、乘汽车、讲究奢侈成为有钱人追求的一种时尚。
【拓展延伸】剪辫易服
材料 “查男子蓄发辫,现今世界各文明国皆无此例。且发辫易藏污纳垢,头部患疾,极易为病菌感染,多有因此而不治者,可为陋习,而三军将士尤易受其害,前清时我海军即不在蓄发辫之列。古圣人有云:上以风化下。今国家百业待兴,革故鼎新之际,当去此陋习,使我民族以新面貌而立于世。”
——《中华民国法制史》
解读:(1)材料表明辛亥革命期间,民国政府颁布革除陋习令,倡导“剪辫易服”,对于强身健体、生产、生活及强军都有利处,也是提高中华民族尊严的重要手段之一。
(2)“剪辫易服”在戊戌变法期间首倡,辛亥革命时期进一步发展,具有反清反封建的色彩。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提示:(1)从政治看,有外在和内在两方面。
①外在原因:鸦片战争使国门大开,西方工业文明传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主动地融入世界。
②内部原因: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从生产力角度看,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的影响。
①火车、电灯、有线无线电报、电话、电影、轮船等高科技成果,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
②汽车、火车、轮船的普及则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
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生物工程、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等领域都有所突破。
(3)从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角度看,启蒙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近现代交通、通讯工具及大众传媒的变迁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探究:
材料一 从195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算起,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完成为止,新中国先后建成干支线6 100千米,新增的营业里程占全部营业里程的18%以上。
——《中国铁道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 2010年,全国光缆线路长度净增166万公里,达到995万公里。……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净增4 924万个,达到18 760万个。全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1 098 957Mbps,同比增长26.8%。
——信息产业综合规划司《2010年通信发展统计公报》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归纳近代以来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特点。
提示:(1)原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③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交通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大力发展,中国的交通事业迅速发展。
(2)特点
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④新中国成立后,基于党和政府的重视,海陆空交通发展迅速。
【拓展延伸】近代交通工具的思想解放作用
材料 “申江好,男女不妨嫌。塌上横陈同倚枕,车中共载不垂帘。一任从观瞻。”
“汽车更比包车好,男女相逢坐一堆。”
“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
解读:(1)材料一方面反映了近代国人深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对新式交通工具男女混杂的担忧、讽刺和挖苦。
(2)另一方面反映了近代交通工具客观上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传播着男女平等、民主与科学等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思想理念。
2.分析交通与通讯工具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解读:(1)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3)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加快了生活的节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私家车、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迅速增长,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
(4)从负面影响而言,造成了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还带来噪音等。
3.归纳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结合史实说明报刊业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提示:(1)原因
①内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②外因: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2)作用
①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报刊的创办,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
②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尤其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运动期间。
③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有利于促进新知识的传播。
4.综合分析大众传媒中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提示:(1)影视:最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影视的视听功能、电视的时效性、休闲娱乐性等对人们舆论监督、学习进修、思想交流等方面有突出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报道及广告,引导人们认识经济现象和消费,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2)互联网:通过全球范围的最大限度的信息传递,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拓展延伸】在数字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说报纸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信息容量较大。(2)保存信息的能力强。(3)群众选择的主动性强。(4)报纸信息容量虽然受到篇幅的限制,但可以通过扩版增张扩大信息容量。(5)报纸是印刷品,易于保存和查阅。(6)读报的时间、读报的方式都任由读者决定。
近现代社会生活习俗与思想观念的变化
三年9考 高考指数:★★★★
【例1】(2011·江苏单科·T7)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
正确的是( )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试做:________
【命题思路】本题命题点是近代物质生活习俗的变化。以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为依据,考查对“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理解认识。
【思维路径】
【高频预测】(1)近三年江苏高考题目,大多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中的服饰、婚丧嫁娶、社会交往的变化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所考查。
(2)本考点考查角度有:以征婚启事、婚姻习俗记载、民谣、打油诗、新闻报道等为背景,考查对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的理解认识;以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立意,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表现、影响及特点等。
(3)复习备考时,要准确记忆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有关史实,同时与近代列强入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及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相结合,综合分析其影响和特点;要注意结合现实生活,分析思考近代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风尚变化的表现,理解近代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原因及影响等。
【变式备选】
(2011·大同模拟)据李景汉《北平郊外乡村生活》记载:1930年对北京地区所作的调查发现,京郊一个村子里,已婚117名妇女中缠足者仍有31人,占27%,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并仍以“没辫子不好看”和“带惯了”等理由拒绝剪辫。这一现象表明( )
A.传统陋习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
B.人们的审美观念呈现出多样化
C.当时北京地区社会风气较为自由
D.辛亥革命在农村地区的影响有限
【解析】选A。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30年已经是民国时期,京郊村子里妇女缠足者仍占27%,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充分说明传统陋习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故答案为A。
近现代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的变迁
三年4考 高考指数:★★★
【例2】(2010·福建文综·T24)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试做:________
【命题思路】
本题考查近代通讯工具的发明,涉及中国近代的水运、铁路等交通运输业。围绕着“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这一课程标准来命题。
【思维路径】
【高频预测】(1)高考对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变迁、电讯事业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变迁等考查,一般命题多从交通与通讯工具变迁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角度进行考查。命题形式灵活多样,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2)复习备考时,要注意掌握交通工具、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展历程及影响,特别突出对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变化影响的理解;要注意选择不同的材料加深对此考点的理解。
【变式备选】(2011·中山模拟)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C.追求自由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解析】选B。 从材料看,“双轮驰”“车舟载离别”表明近代汽车、轮船出现,“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意指送行之人未及返回,旅人已经到了天尽头。可见近代交通工具对于人们生活影响之深,答案为B项。
1.(2011·浙江文综·T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近代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故A符合设问要求,是正确选项。B、C、D是对题干材料的正确理解。
2.(2011•天津文综•T6)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A.1898~1900年 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
【解析】选C。本题以近代诗文作为命题情境,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对近代社会习俗的影响。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鞠躬握手等新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故选C。
3.(2010·江苏单科·T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解析】选B。 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男子陈志愿”“男女同意”,由此可以判断婚姻重视当事人即材料中的“男女”的意愿, B项正确。A项和C项与材料提供的信息明显不符,D项所述尽管符合近代婚俗的变化,但与题干提供信息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D项也应排除。
4.(2009•江苏单科•T22)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被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
(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从近现代人们婚姻观念的变化来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第(1)题,从材料中提炼信息“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离婚了,我自由了”等概括得出。第(2)题,提取材料中“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以此为突破口,概括经济基础的变化,结合第一问总结家庭关系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要以材料给出的时间“1950年”为突破口,概括材料得出。第(3)题考查学生描述阐释事物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答题应围绕“婚姻自由”这一主题。
答案:(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