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历史课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
第1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和_________的搜刮,加上多年战
争破坏,国民经济_________。
(2)结果:到1952年,___________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_________________创造了条件。
国民政府
工农业生产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全面崩溃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目的: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
(2)内容。
①优先发展________。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_______________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___________________、沈
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为_______________奠
定了初步基础。
重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一五计划示意图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一五”计划
优先发展重工业
(1953~1957年)
【知识导图】
3.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

(2)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_______________。
(3)意义: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参加_______________,走集体化道路。
掀起________________高潮。
农业生产合作社
全行业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史论要旨】“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五”计划建设的主要手段。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但是一五计划完成并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是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
二、全面建设时期的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和__________________的建立。
(2)内容。
①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
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__________。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成功探索
2.失误探索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①提出:1958年中共_________会议。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
③影响:全国掀起__________的高潮。
八大二次
多快好省
“大跃进”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大跃进:大办工业、农业,急于求成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发
展的高速度。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
违背了___________________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3)危害: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导致1959~1961年严重_______
_____的出现。
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经济
困难
【误区警示】“大跃进”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与生产关系无关。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阅读以下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
材料二 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很艰巨很繁重,……除了恢复时期的3年以外,大概还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即大概需要3个五年计划。
1.结合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提示:(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的特点。
提示:(1)“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
(2)“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3)“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4)“一五”计划是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完全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
【拓展延伸】“一五”计划把东北作为工业建设重点的原因
材料 作为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地区,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有56项安排在东北,占全部投资总额的37.3%。这些企业的建成,强化了东北地区作为重工业基地的地位。
——新华网《共和国的工业长子》
解读:(1)材料说明东北是我国“一五”计划的重点投资地区,也是我国最早的工业基地,在新中国工业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原因:①从历史上看,解放前该地区重工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比较发达;②从现实看,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中国,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较好;③从地理位置上看,东北地区背靠苏联,便于接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④从客观条件看,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丰富,铁路交通十分便利。
3.分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二者的关系。
提示:(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且相互关联,被称为“一体两翼”。
【师生互动】“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都使新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该如何理解?
提示:(1)“一五”计划使国民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重工业落后的状况正在逐步改变,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由此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探究:
材料一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材料二 在目前形势下,建立……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看来,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
1.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曾被称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三面红旗”。它们各自的特征是什么?怎样评价这“三面红旗”?
提示:(1)特征
①1958年总路线: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其特征是多快好省,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基本国情。
②大跃进:其核心是大炼钢铁,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所谓“公”,就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
(2)评价:三者均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左”倾错误的表现。虽然它体现了人民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的良好愿望,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是造成国民经济三年严重困难的直接原因。
【师生互动】人民公社最突出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其实质是什么?其主要表现有哪些?
提示:(1)实质是大搞平均主义,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
(2)主要表现:①规模大;②公有化程度高;③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④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⑤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左”倾错误的表现,但二者有着根本不同。试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的主要不同及影响。
提示:(1)不同:①“大跃进”运动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泛滥,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属于生产力领域。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不顾生产力实际水平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属于生产关系领域。
(2)影响:“大跃进”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
3.归纳指出二十年(1956~1976年)探索中党和政府主要围绕的两个核心问题。分析探索中的失误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经验教训?
提示:(1)核心问题
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经验教训
①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三年8考 高考指数:★★★★
【例1】(2010•江苏单科•T1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试做:___
【命题思路】本题命题点是三大改造,相关考点有“一五”计划。本题以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为命题依据,理解“三大改造的过程”这一知识点。
【思维路径】
【高频预测】(1)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是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基础,因而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及过渡时期的本质特征是近三年江苏高考经常考查的知识点。
(2)复习备考时,要继续重视对过渡时期含义、本质特征,一五计划的特点及原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特点及影响等知识点的学习,理解一五计划及三大改造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作用和影响。
【变式备选】(2011•佛山模拟)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A到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展开
B.“大跃进”的影响
C.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进程发展原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到B段时间是在1950~1957年之间。城镇人口发展趋势是上升,正是由于1953年开展一五计划,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目标,促进了城镇人口的增长。故正确答案是A。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失误
三年6考 高考指数:★★★★
【例2】(2009•江苏单科•T10)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试做:___
【命题思路】本题涉及50、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失误,围绕“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这一课程标准来命题。
【思维路径】
【高频预测】(1)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经济建设中的调整等是近三年江苏高考考查的高频点,每年各地都有考查。复习时应引起重视。
(2)命题多利用图文数据表格材料,考查探索中主要成就取得的原因、探索中失误举措的特点、影响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等。
(3)复习备考时,注意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影响,总结其经验教训;同时注意加强对中共八大举措、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理解;适当联系文革时期国民经济劫难的原因、表现等知识点链接复习。
【变式备选】(2011•南京模拟)“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个大喷嚏,轰隆一声比雷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壳郎’。”这首歌谣体现哪一时期的特色( )
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选A。本题较容易判断应是大跃进时期的特色。1958年兴起的“大跃进”运动,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这些情况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材料正是这一时期大刮浮夸风的反映。
1.(2011•海南单科•T2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解析】选C。上海、天津等地原来是工业比较先进的地区,但一五计划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布局以东北和西北为主,这些地区的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上海、天津等地占全国的工业比重下降了,故选C。
2.(2011•广东文综•T18)右图是某杂志的封面,
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A.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解析】选C。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图片信息“1958”“卫星”。杂志体现的时间是1958年,此时正是大跃进时期,由于高指标浮夸风盛行,各地虚报产量,叫放卫星,杂志名称反映了当时的流行现象,C项符合题意。A项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是1970年的“东方红一号”;B项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是1973年,跟杂志没关系;D项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不符合图片时间。
3.(2011•海南单科•T24)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解析】选A。人民公社体制下,经营规模扩大,直接导致家庭个体经营形式的消失,故A项符合题意。所有制仍然是公有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B项;由于实行统一的分配体制,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下降,排除C项;由于该体制未能调动农民积极性,农业得不到发展,工业化的基础也得不到增强,排除D。
4.(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T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解析】选A。题干“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故A正确;1962年并未对农村所有制进行改革,故B错误;“文革”的发生证明“左”倾错误并未消除,排除C;题干中未涉及城市改革,排除D。
5.(2011•山东文综•T29)(节选)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
【解析】武汉钢铁厂是“一五”计划的成果,本题实际上回答的是实施“一五”计划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4)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2011•福建文综•T19)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 )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解题指南】本题以过渡时期的经济形态为命题的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注意从社会性质变化的角度,理解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等概念;同时理解题干材料,作出判断。
【解析】选B。从材料时间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可以判断出这时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基本胜利,革命胜利后到1956年属于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形态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当属于新民主主义,也可以从题干中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反映出来;A项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存在于1840~1919年,与题干的时间不吻合;C项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应当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D项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只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
2.(2011•北京文综•T19)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A.1946、1949 B.1952、1956
C.1966、1976 D.1978、1982
【解析】选B。从表格中材料可以得出:全民、集体所有制和公私合营所有制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产值急剧下降,这正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时间应是过渡时期,故选B。A中1946年全民所有制占到41.5%,1949年占54.5%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文革中不存在公私合营、私营等经济形态;D项改革开放时期公私合营、私营、个体手工业等经济所占比重应该较大。
3.(2010•天津文综•T9)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
是( )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解析】选D。 注意题干的关键词“直接原因”。通过材料可知“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年份是1958年,而单位GDP能耗,是指每产生万元GDP(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掉的能源,说明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导致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值,应选D项。A、B两项不是直接原因;C项与题干无关。
【误区警示】本题学生易错选A项,错选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未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没将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与大跃进时期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对“单位GDP能耗”的概念不理解。
4.(2010•海南单科•T22)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 )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解题指南】本题解答一要注意题干中各类数据比例的变化;二要运用政治经济常识,理解生产资料、消费资料、重工业产值等概念。然后结合时间信息,迁移一五计划的结果与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认识。
【解析】选A。建国初我国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材料中显示“一五”计划期间生产资料的生产有了大幅度提高,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有了很大提高,因此,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A项符合题意;B、C两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项。
5.(2010•海南单科•T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
《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
(注: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省区及晋、豫、湘、鄂等靠近内地的地区;二线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
材料二 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 270亿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
——摘编自魏后凯《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意义。
【解析】本题以我国60年代的“三线建设”为主题材料,考查建国后我国进行三线建设的原因、成就,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主要从20世纪60年代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美国的遏制、苏联的压力)、国内(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不利于国防建设)形势回答即可;第(2)题从工业布局的改变,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开发等方面回答。
答案:(1)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越南战争逐步升级;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增设重兵;国防安全面临威胁;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不利于备战。
(2)改变了工业布局;促进了中西部的发展;有利于西部开发。
1.(2011•肇庆模拟)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作为工业化建设,也是重工业建设的中心和重点。出现这一决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苏争霸的影响
B.新中国经济恢复的需要
C.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开展的需要
【解析】选C。新中国成立时,美苏争霸尚未形成,A项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开展的,故排除B项;一五计划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作为工业化建设中心和重点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孤立、封锁、包围,中苏建立友好同盟关系, C项符合题意;一五计划的完成只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制定一五计划时,社会主义工业化还没有全面展开,故排除D项;答案为C。
【误区警示】本题学生易错选D项,错因在于:一是错误认为一五计划是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二是没有从题干中解读好苏联援助建设,也没有从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角度思考。
2.(2012•金华模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下列论述合乎逻辑的是( )
A.中共一大时根据国情制定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中共七大明确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
C.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提出建设的主要任务
D.中共十四大把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