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历史课件

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ppt课件免费下载
第4讲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
一、日本侵华
1.过程
(1)局部侵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占领_____,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2)全面侵华
①标志:1937年7月7 日___________。
②扩大:日本先后占领平津、广州、武汉等地,中国失去华北、华南的大片领土。
东北
卢沟桥事变
2.罪行
(1)1937年12月制造了___________。
(2)1941年初制造了河北丰润县的_______惨案。
(3)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南京大屠杀
潘家峪
二、抗日战争
1.抗战初期
(1)共同抗日: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_________________,
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2)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制定_____________,即动员全民族
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并广泛开展独立自
主的游击战争,_______________。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全面抗战路线
建立抗日根据地
(3)正面战场: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
_________、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英勇抵抗日军侵略。
(4)抗战结果: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_______________等战役的
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的疯狂侵略;1938年10月,__________
_______,抗日战争进入_________。
徐州会战
平型关、台儿庄
广州、武汉
失守后
相持阶段
2.相持阶段
(1)中国共产党: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
动_________,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2)国民政府:除在中国境内作战外,中国军队还开辟了国外
战场,派遣远征军到_____作战。
百团大战
缅甸
3.抗战胜利
(1)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
降。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2)历史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_________________的完
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是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际地位得
到提高。
反对外来侵略斗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4.胜利原因
(1)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全民族抗战是根本原因。
(2)重要原因: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
(3)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4)国际因素: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配合与支持。
问题1: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这种看法准确吗?
提示:不准确。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但是阶级矛盾仍占主导地位;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问题2:如何看待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
提示: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迫使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抗战初期国民党抗战态度是积极和值得肯定的。
三、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1)重庆谈判:1945年10月,国共双方签署《_________》。
(2)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_____________召开,通过了有
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人民解放战争
(1)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__________。
双十协定
政治协商会议
中原解放区
(2)战争进程
重点进攻
大别山
辽沈、淮海、平津
国民政府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对中国: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一个独立
自主的新中国。
②对世界:改变了世界_________,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
社会主义力量。
③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___________的
胜利。
政治格局
毛泽东思想
问题1:有人说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
的延续,这种说法准确吗?
提示:不准确。(1)“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
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农村地区,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
埃政权,又被称作“苏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南方农村山区。
(2)“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
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
的后方,是国共合作后,在全面抗战路线指导下新开辟的抗日
根据地。
问题2:对于人民解放战争的开始,有人认为抗战胜利后中国进入了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斗争的焦点是如何推翻以蒋介石为首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反动政权。这种说法确切吗?
提示:不确切。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5年8月到1946年6月,是国共双方围绕和平、民主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时期,这时期国内斗争的焦点是争取和平与民主、和平建国问题;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进攻后,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真正开始。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从局部侵华到全部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日本侵华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面对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军民共同抗战,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 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领导中国军民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中国抗日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了对人民的内战。
●人民解放军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基本解放了全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主题1 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共赴国难。……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宣言,承诺:承认三民主义并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取消苏维埃政府名义;取消红军名义,并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探究1:从材料分析国共两党“获得了谅解,共赴国难”的历史必然性。
提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探究2:材料中对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战争是如何评价的?
提示:(1)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成为全民族抗战胜利的保证。
(2)指出了国民党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交错,相互配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材料三 中国军民在八年艰苦的抗日战争中始终牵制和打击了日本的大量兵力,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盟国抗击德意日法西斯阵线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
探究3:材料反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提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互动探究】
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关系也是比较好的。你如何理解毛泽东说这句话的含义?
提示:从材料看毛泽东充分肯定了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抗战。抗战初期,国民党多次组织会战,抵抗日军侵略,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阻止了日军的侵略步伐;同时也说明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合作关系比较融洽。
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1.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具有双重性,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斗争。
3.两个战场并存,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4.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5.最具持久性。中国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6.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备选要点】一、抗日战争两个战场的区别与联系
二、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点
1.政治背景和实力
(1)第一次合作时,国共两党都处在发展的初期。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国民党也只有少量的军队和弱小的政权,是两个革命政党的合作。
(2)第二次合作时,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国民党已成为执政党,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已走向成熟,拥有一支相当力量的革命军队和巩固的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2.合作基础和目标: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共同的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第二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国共合作宣言,共同目标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3.合作方式:第一次是党内合作,是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第二次是党外合作,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国共两党各自领导所属的政权和军队,在战略上相互支持和配合。
4.结果和前途:第一次合作,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错误,合作中途破裂;第二次合作,尽管两党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维护下,合作坚持到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主题2 解放战争的胜利及经验
材料一 1945年8月,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以下是其中一封电邀。
毛泽东先生勋鉴:
承派周恩来先生来渝洽商,至为欣慰。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
蒋中正
八月二十三日
探究1: 阅读材料,依据抗战胜利后国共关系的变化论证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提示:(1)谈判期间,不承认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说明蒋介石坚持一党专政,没有和平诚意。
(2)1946年初,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内战。
材料二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探究2:你如何理解材料中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的任务?
提示:材料表明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年,在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前提下,展开了战略反攻,其任务是从内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引向外线(国民党统治区),说明中国共产党及时抓住有利战机,改变策略。
【互动探究】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白云观抽签,得一“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得“上上签”。此事蒋介石知道后说:“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谈一谈你对此有何理解。
提示:(1)蒋介石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国民党长期搞独裁、搞专制,失去民心民意造成的。蒋介石把自己政权的失败归罪于“天意”, 夸大了失败的偶然性,未看到失败的真正原因。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追求民主、进步和国家的独立、富强,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的内战和独裁方针,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
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原因及影响
【备选要点】一、制约近代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主要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有利的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的特点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
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
高频点1 抗日战争的经过、特点及意义
1.(2011·江苏单科·T8)1938年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随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同时表示,她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此事( )
①发生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②反映了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
③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
④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
A.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发生于“1938年4月”的该事件处在抗战的防御阶段,故①有误。该事件发生在中心城市武汉,说明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故②正确。“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故③正确。“她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故④正确。故答案为C。
2.(2010·江苏单科·T10)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解析】选A。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铁路到处被破坏”,可知该战事是一场交通破袭战,根据“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 可知该战事涉及整个华北地区,并且战果辉煌。百团大战就是发生在华北地区的交通破袭战,由此判断A正确。平型关战役和太原会战都是发生在山西一省,分别是伏击战和大会战,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中的一次重大胜利,主要在江苏境内,B、C、D不正确。
(2011·安徽文综·T16)右图是抗
日战争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与
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
A.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
B.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
C.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
D.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解析】选B。材料提供的地图是中国抗战时期远征军路线图,当时中国派遣远征军,主要是保护滇缅公路,便于国际战略物资对中国的供应,故判断B正确。A不是主要目的;C是1944年打通的,当时谈不上切断;D当时开辟的是1942年而日本投降是1945年,时间不符。
高频点2 抗战胜利后争取民主的斗争及人民解放战争
1.(2012·江苏单科·T9)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解析】选A。“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是在1947年,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B、C、D都发生在1948年底到1949年4月,不符合时间和题意。
2.(2011·天津文综·T7)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 )
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
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
【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中“毛先生此次去重庆”,可以看出张治中指的是重庆谈判,这次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决定和平建国,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故B正确。A和D在重庆谈判中没有解决。C不是重庆谈判的内容。
(2010·北京文综·T18)右图是拍摄于山
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
将参加(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选C。解题关键是图注文字“东北解放军入关”,可以先排除辽沈战役,联系到平津战役是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共同作战的史实,很容易得出答案;淮海战役是华东和中原解放军共同作战;渡江战役与山海关无关。根据史实此时的东北解放军入关是为了参加解放平津的战役,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C。
1.(2013·苏锡常镇模拟)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了正面战场的大规模抵抗,最能说明( )
A.国民政府认识到惟有抵抗才有出路
B.国民政府转变了对日本的传统看法
C.民族矛盾激化是国民政府政策改变的动因
D.国共合作改变了国民政府的对日态度
【解析】选C。民族矛盾激化,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包括国民政府在内的中国人民,都要积极争取抵抗,故选C。
2.(2013·苏州模拟)毛泽东在1938年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八个月中,陆空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全面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几百万军队与无数人民都加入了火线;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在此,毛泽东( )
A.认为政府的错误导致此阶段伤亡过大
B.肯定全民族抗战功绩以鼓舞全国士气
C.充分肯定抗战以来敌后战场的功绩
D.认为抗战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解析】选B。由信息“都做了英勇的奋战,全面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判断,选B。
3.(2013·湖北重点高中模拟)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地区也被称作“八年抗战”,但在世界其他地区一般被称作“十四年抗战”;在日本则被称为“日中战争”。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研究者的历史观和阶级立场不同
B.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的差异
C.近代化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使然
D.研究者立足点或对始发时间看法不同
【解析】选D。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不同地区出现的划分时间段及名称的不同,说明研究者立足点或对始发时间看法不同,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角度不同,有了不同的划分。
4.(2013·福建四地六校模拟)《沛县文史资料选辑》中有这样三段文字(注:沛县位于江苏徐州):(一)1940年12月16日,国民党自卫队特务团渡湖返沛,与日伪军在小屯发生激战,历一昼夜,斩获甚众,毙日大佐一名,我胡团长壮烈牺牲。(二)1941年,国民党沛县游击队拔除二郎庙、封新庄、栖山等日伪据点。(三)1943年,国民党游击队夜袭沛城,击毙伪军大队长宋好禄。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这些材料可以纠正下列哪一认识( )
A.国民党主要在敌后抗战
B.国民党抗战主要采用游击战
C.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
D.国民党只在正面战场抗战
【解析】选D。1938年徐州会战后,日军占领徐州,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940年”可以判断上述材料体现的是在敌占区国民党进行的斗争。正面战场是指国民党在国统区进行的斗争,从材料看不仅仅在国统区,因此可以纠正D。而A、B则与史实不符,C在材料中体现不出。
5.(2013·南通模拟)20世纪40年代后期,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南京、上海及武汉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威胁之下。这场战役是( )
A.百团大战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选C。由材料中“南京、上海及武汉”等地点可判断此次战役是淮海战役。
6.(2013·苏州模拟)昨日的报刊就是今日的历史资料。下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
①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残敌
②上海人民欢庆新中国成立
③湖南人民筹备基层人大代表选举
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选D。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1954年,从题干中“毛泽东当选全国委员会主席”“普遍宣传共同纲领”等信息可知,该报刊应该是新中国成立时期的,③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13·临沂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蒋介石在南京市国民党党员大会的讲话
(1933年9月23日)
材料二 “和平未到最绝望期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抵抗到底,唯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系,全系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卢沟桥事变)的解决。”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材料三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间,总统(蒋介石)明作战方略,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上持久之胜,利尤以积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为要。”
——张其昀《中华民国史纲》
材料四 “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当时的心态。
(2)根据材料二,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后的中日局势持什么态度?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抗日战略的异同。
你认为是哪些共同因素导致二人采取这种战略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分析蒋介石在九
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政策;第(2)题七七事变后蒋介石仍寄希望
于和平解决;第(3)题两人从中日力量、民心等方面分析应进行
持久抗战。
答案:(1)不抵抗;寄希望于外国干预;攘外必先安内。
(2)中国只应战而不求战;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问题;若和平破灭,中国将坚决抗战。
(3)相同:进行持久抗战。不同:蒋介石提出“以空间换时间”,毛泽东提出进行运动战。
共同因素:中国人多地广,日本人少物少;中国科技和军事大大落后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