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历史课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课件
第2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宋明理学
1.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___________盛行,儒学独尊地位被动摇。
(2)隋唐时期,“_________”,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佛教、道教
三教合一
2.内容
天理
伦理道德
格物致知
三纲五常
存天理
道德

反省内心
心外无物
知行合一
3.影响
(1)对后世政治生活、文化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2)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3)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
问题1.“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融合为一种思想流派吗?
提示:不是。“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
问题2:“理学”和“心学”是继承的关系吗?
提示:不是。“理学”和“心学”不是继承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
问题3:结合时代背景,指出王阳明心学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王阳明将一切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强调道德自律。其实质是要用加强对封建道德信仰的办法,消灭一切反抗意识,让人们甘心服从封建统治。
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背景
(1)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_________空前尖锐。吏治腐
败,奸佞当道。
(2)阶级:江南的_____________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3)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_____奉为神圣。
内在矛盾
市民工商业者
孔子
2.概况
孔子
存天理、灭
人欲
资本
主义萌芽
天下为主
君为客
反专制
经世致用
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
朴实学风
物质
认识
辩证法
思维方

3.影响
(1)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问题1:李贽所说的“道学家”是传统的道家吗?
提示:道学家不同于道家。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被称为道学家,宋明理学也被称为“道学”;而道家是春秋晚期老子创立的思想流派,其部分思想后来成为道教的教义。
问题2: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在当时是否占据了主流地位?为什么?
提示:没有。因为当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批判思想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当时理学仍占主导地位。
问题3:有人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一种新的民主思想体系,对传统儒学是一种完全地摈弃,这一观点正确吗?
提示:不正确。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带有一定的民主启蒙性质,但并非新的民主思想体系。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这一时期并没有形成新的民主思想体系。这一时期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魏晋以来佛教、道教的盛行,一方面使传统儒学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陆王心学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因此“心学”也是“理学”,二者本质相同。
●李贽的“离经叛道”是商品经济发展与程朱理学丧失活力矛盾发展的结果。
●明清之际的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
主题 1 宋明理学
材料一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探究1:在贯通明理方面,材料一、二有什么区别?
提示: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阳明主张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探究2:上述材料反映的思想在属性上是否根本对立?为什么?
提示:否。二者本质相同,他们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都是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
材料三 宋朝新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哲学家朱熹(1130-1200年)……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朱子家训》,其中对婚礼、葬礼、敬奉祖先以及其他一些家庭礼仪都做了详尽规定。作为一个优秀的儒家学者,朱熹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个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更大的社会里应当发挥其正当的作用。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探究3:朱熹认为人要发挥“正当的作用”,必须遵循什么原则?据材料分析统治者将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的根本原因。
提示:(1)原则:存天理,灭人欲。
(2)原因:朱熹约束人的正当欲求,要求人性符合理的要求,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互动探究】
材料 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认为“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治,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治作用说,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目前的一些学者,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理学,如侯外庐、邱汉生等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中这样写道:“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有哪些可取之处,又有哪些消极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提示:(1)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
然、家庭、国家的和谐。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
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宋明理学
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
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消极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
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
念等。
(3)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1.同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2.异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二、宋明理学的三大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这是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备选要点】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影响
1.积极方面
(1)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2)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3)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方面
(1)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3)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
主题 2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材料一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
——肖国华《李贽的“儒学情结”》
探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提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宋明理学日益僵化。
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探究2:材料二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该如何认识这一主张?
提示:思想主张: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带有明显的民主色彩。是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在思想上的反映。
材料三 16-17世纪的中国,虽然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但明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早已经吹响了“解放人自身”的号角……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新时代的曙光——明清》
探究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早期的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经济: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政治: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互动探究】
材料 黄宗羲在论经济政策时说:“将不切于民用者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的主张与我国古代传统政策有何不同?黄宗羲的这一主张有何积极意义?
提示:(1)不同:黄宗羲认为农业和工商业都是“本”,都应该重视和发展,应该“痛绝之”的只是工商业中不切民用的有害因素。而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政策则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重本抑末,重农抑商。
(2)意义:黄宗羲不仅在经济上把工商业提到与农业同样重要的地位,尤其可贵的是能把工商业过程中出现的消极因素同工商业本身加以区别对待。这种认识和主张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一、明清之际先进思想的异同点比较
1.相同点
(1)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自称“异端”,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对封建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也冲击了传统的纲常礼教构建了新的思想体系。
(2)反专制,倡民主
李贽反对统治者的专制与压迫。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王夫之反对统治者“以一人私天下”。
(3)紧跟时代,提倡变革
李贽高度评价称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主张“经世致用”,他们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2.不同点
(1)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倡导实学,积极求真并实践。
(3)王夫之:哲学贡献大,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二、正确评价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1.进步性
明末清初的四大思想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这些思想是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2.局限性
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
总之,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备选要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和传统儒学的关系
1.批判、继承
(1)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2)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扬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
(3)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神道论”。
2.发展
(1)提出一些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是前人未曾提出的,具有民主色彩。
(2)这些思想影响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高频点1 宋明理学
1.(2012·海南单科·T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解析】选A。材料说明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阴阳,万物又产生“仁”;B材料无法体现“仁政”思想;C不是说明阴阳之间的关系而是阴阳与万物的关系;D与材料意思不符。故答案选A。
2.(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T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解析】选D。具体分析如下:A“四民”等级秩序在题干材料中看不出来,不合题意,错误。B重新整合社会阶层和题干中“各就其资之所近”意思矛盾,错误。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不符合题干主旨,错误。D题干主旨符合阳明心学的正心诚意,正确。
3.(2011·广东文综·T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解析】选A。材料“虎溪三笑”反映的是隋唐以来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当时诗歌绘画作品对此情况进行了反映,由此判断A正确;B错误,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朝,不是唐宋时期,因此B与题意不符;C不符合题意;D绘画虚构的故事情节,不能证明以写实为主。
4.(2010·上海单科·T9)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两宋时期理学的认识、理解能力。知道“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程朱理学的核心主张,本题应该不难选择。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从哲学本体论高度来论证儒家伦理纲常的合理性,使得这一时期儒家义理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和严密的系统性。即“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
高频点2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2010·江苏单科·T5)“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
【解析】选B。根据材料,该思想家宣扬“人人皆可以为圣”的圣人观。北宋以后,道学家把孔子奉为“扶天纲,立地纪”的神圣。李贽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由此判断B正确。朱熹的核心观点是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与材料所述观点都不符合。
2.(2011·江苏单科·T21)“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提炼能力。第(1)题结合明清之际的时代背景概括回答。第(2)题从材料一中“则天下有风俗”概括社会表象,从人伦、风俗、政事、国家的角度概括其功能。第(3)题依据材料三中“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概括取舍和理由。第(4)题结合顾炎武在学风和时代责任感方面的相关主张概括回答。
答案:(1)政治背景:官僚腐败;政治暴虐(或朝政混乱)。
(2)表象:风俗。功能: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
(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
(4)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致用)。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2013·南京模拟)宋之前,儒家重“人道”,而道教则主张“人道”应向“天道”学习,认为“道是世间万物之原”。基于此挑战,宋代儒学( )
A.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B.首倡“格物致知”
C.提出“理”为万物本原 D.充实了伦理纲常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理学的理解。关键信息是“道是世间万物之原”,而理学家提出“理”是万物的本原。故选C。
2.(2013·济南模拟)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为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德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解析】选B。朱熹观点中最能体现其“科学”含义的是强调“格物”的思想,即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但要注意,朱熹的“格物”是体会先天存在的“理”,而不是探索客观规律。
3.(2012·栟茶中学联考)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解析】选D。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关键是掌握理学思想的影响,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统治秩序,不仅仅在于提高个人修养,所以D符合题意,其他三项的说法均是片面的。
4.(2013·南京模拟)古代某思想家“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组织一大系统……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这位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解析】选B。阅读材料可知有两个关键信息,一是通儒兼及道释,二是继承二程思想,符合这两点的只有朱熹,故选B。
5.(2013·泰兴期中)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
A.“理” 与“气”的地位
B.是否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
C.唯物与唯心
D.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
【解析】选C。王夫之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这是唯物主义思想,而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则是唯心主义思想,故选C。
6.(2013·徐州模拟)16-17世纪的中国正经历着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悄然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文化反思和批判创新的新现象。对这种“新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使传统儒家思想焕发生机
B.是对传统程朱理学思想的彻底否定
C.是对西方启蒙思想家学说的借鉴
D.促成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解析】选A。解答本题需要认清明末清初文化反思和批判创新现象的实质。这一时期的启蒙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故A正确,B错误;这一启蒙思想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与君主专制强化的背景下产生的,而非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故C错误;16—17世纪中国的资产阶级还未产生,故D错误。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18
材料四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
(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4)据材料四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解析】本题以儒学的道德理念为主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可直接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第(2)题从材料中“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可见董仲舒继承了传统儒学“仁”的思想,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第(3)题注意结合理学的来回答特点。第(4)题可结合材料内容来概括回答。
答案:(1)核心思想:仁;克己复礼。
(2)出发点: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见解: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是天理,即万物的本原。
历史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4)内涵: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方法: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