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历史课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ppt课件
第1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2.“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农业国
重工业
社会
主义工业化
农业生
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公
有制
问题1:“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是何关系?
提示:“一五”计划以总路线的精神为指导,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而且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手段,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问题2:“一五”计划的显著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问题3: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提示:(1)从革命性质来看:三大改造前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2)从经济基础来看:三大改造前,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3)从生产关系来看:三大改造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二、全面建设时期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
1.正确探索——中共八大
(1)内容: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
_____________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把我
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_______。
(2)影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_________。
落后的农业国
工业国
成功探索
2.主要失误
(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_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片面要求_________、大办农业。反映了广大
人民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
律。
多快好省
大办工业
(3)“人民公社化”: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
配;大办_________。
(4)影响: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959—1961年,我国出
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公共食堂
3.纠正失误
(1)措施: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
经济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
(2)结果:1962年起经济逐步恢复发展,1965年国民经济_____
_____基本完成。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调整
任务
问题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一回事吗?
提示:不是一回事。“大跃进”属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范畴,错误的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变革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问题2:“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危害。
提示:(1)“大跃进”的主要特点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大跃进”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规律从而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基本上是一乡一社,少数地方是一县一社,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所谓“公”,就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人民公社化搞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中国共产党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确定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八大的路线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意义。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主题 1 “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一 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么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该放在大仁政上。现在,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上卷,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探究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
提示:(1)“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
(2)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3)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4)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相统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材料二 农业合作社要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把社员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组织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不分男女老少,同工同酬。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农业生产
合作社示范章程》
探究2:根据材料分析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特点如何。
提示:(1)主要原因:分散落后的个体农业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特点:实行公有制,集体经营,按劳分配。
材料三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探究3:根据材料三,简述1953-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胜利的重要史实三例。
提示:(1)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2)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互动探究】
材料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看法主要有三种:充分肯定;基本否定;在基本肯定的基础上对失误进行足够的估计。
探究: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依据史实说明理由。
提示:(1)充分肯定。理由: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全国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奠定重要基础。
(2)基本否定。理由:社会主义改造出现失误和偏差,如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遗留了一些问题。
(3)在基本肯定的基础上对失误进行足够的估计。理由:结合上述理由综述之即可。
一、“一五”计划的特点
1.“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方面是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需要迅速改变这种状况。
2.“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这是由于东北地区具有相对优越的工业基础,而且工业资源丰富,又是重要的农产品基地,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支援,具有独特的优势。
3.“一五”计划完全以总路线的精神为指导,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而且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手段,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4.“一五”计划是完全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考虑到改造和建设的长期性,“一五”计划只是强调五年期间为改造和建设准备初步基础。实施的结果则是“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了总路线规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超额完成了预定的工业化建设指标。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间的关系
1.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存的路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备选要点】“一五”计划把东北作为工业建设重点的原因
1.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
2.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3.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
主题 2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材料一 我们有六亿人口,我们党同六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
探究1.据材料分析1957-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产生严重失误的原因。
提示:(1)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是封建专制存在时间很长的国家,皇权思想、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我们,民主法制观念的淡薄使人民又容易出现对权威的盲目服从。
(2)急于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
(3)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反右倾”斗争使党和国家正常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削弱和破坏。
材料二
探究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什么危害?
提示:(1)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
(2)重工业畸形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4)导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
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人民公社化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实际是大搞平均主义。具体表现为:(1)规模大;(2)公有化程度高;(3)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4)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5)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
2.实质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违背生产关系要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律,片面扩大合作化的规模,片面提高公有化程度。
二、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1.必须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矛盾和基本国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是坚持和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的基础。
2.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3.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
4.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5.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正确处理领袖、政党和群众关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保证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6.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防右又防“左”,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
【备选要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1.要充分认识国情。
2.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3.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
4.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
高频点1 “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
1.(2012·浙江文综·T1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
【解析】选C。由“消灭一个敌人”可知这是战争时期,由“鞍山钢铁厂”及生产的产品“副油箱”可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战争时期,因此选择C。
2.(2012·天津文综·T4)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通用粮票”“1963年”等信息可知当时中国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3.(2011·海南单科·T2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解析】选C。(1)时间限定:“一五”计划期间;(2)信息: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A“一五”计划初步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工业发展速度放缓是错误的,排除;B“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与原老工业基地上海、天津增长率低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上海、天津等地原来是工业比较先进的地区,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布局以东北和西部为主,全国这些地区的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但原来工业较发达的上海、天津逐渐在全国的工业比重中下降,正确;D“一五”计划期间虽然进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但是题干没有体现出这一信息,排除。
4.(2010·江苏单科·T1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解析】选D。本题解答时首先应充分掌握历史图片中的有效信息,如图中的“1954年12月18日”、“生产合作社”都是答题关键。“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A与题意不符;人民公社也是开始于1958年的生产关系变革,C同样有误;B、D都是开始于1953年的三大改造,但资本主义改造中的公私合营并没有形成合作社组织,而在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中出现了合作社组织,由此判断D正确。
5.(2011·北京文综·T19)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A.1946 1949 B.1952 1956
C.1966 1976 D.1978 1982
【解析】选B。从表格中材料可以得出:全民、集体所有制和公私合营所有制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产值急剧下降,这正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时间应是过渡时期,故选B。
高频点2 全面建设时期的探索与失误
1.(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T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解析】选D。从题干主旨看出这份文件对当时中国的判断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事实。A说法错,当时中美关系并未急剧变化。B的意思与题干中的“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是矛盾的,故B错。C说法和题干对中苏关系的判断是矛盾的,而当时中苏关系是在走向恶化,故排除C。
2.(2011·广东文综·T18)右图是某杂志的
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A.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解析】选C。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图片信息“1958”“卫星”。杂志体现的时间是1958年,此时正是大跃进时期,由于高指标浮夸风盛行,各地虚报产量,叫放卫星,杂志名称反映了当时的流行现象,C符合题意。A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是1970年的“东方红一号”;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是1973年,跟杂志没关系;D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不符合图片时间。
3.(2011·海南单科·T24)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解析】选A。人民公社体制下,经营规模扩大,直接导致家庭个体经营形式的消失,故A符合题意。所有制仍然是公有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B;由于实行统一的分配体制,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下降,排除C;由于该体制未能调动农民积极性,农业得不到发展,工业化的基础也得不到增强,排除D。
1.(2013·南京模拟)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年到1957年,农业产值增长了24.8%,工业产值增长了128.6%。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50%,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90%,在出口总额中约占75%。上述材料反映了( )
①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
②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
③计划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
【解析】选D。材料反映出从1952年到1957年中国农业、工业产值都有较大增长,工业产值增长最快,故①正确;“一五”期间,中国逐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③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只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还未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②错误。
2.(2013·徐州模拟)“共产主义是天堂,公社就是登天梯;如果天梯搭得好,我们就能上天堂。”这类歌谣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A.社会主义改造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
【解析】选B。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共产主义是天堂,公社就是登天梯”,可以看出是描述关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歌谣,产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3.(2013·扬州模拟)阅读《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研究数字确定表格中?处应填哪一社会阶层( )
A.资本家 B.手工业者
C.商人 D.地主
【解析】选D。抓住表格时间1948和1953年的农村阶级结构变化,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故1953年地主阶层应不再存在。
4.(2013·江南十校模拟)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由此可见( )
A.改革开放的思想已经萌芽
B.中央正准备逐步废除人民公社
C.“家庭副业”属于私有制经济
D.农村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完成
【解析】选C。注意题干的时间是1962年,由此可以排除A和D,当时中央仍然认为人民公社是我国农村走向共产主义的最好途径,排除B。故选C。
5.(2013·宿迁一模)五年一规划,是中国经济安排的一大特色。“二五”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最后并无定稿。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建设方针出现偏差
B.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
C.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D.中苏关系的日益恶化
【解析】选B。“二五”计划时期正处于我国经济建设出现曲折的时期,“左”倾错误思想延伸到经济领域,使经济发展的形势不断发生变化。
6.(2012·怀化模拟)1962—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
A.中央开始纠正“左”倾指导思想
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八字方针”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某些变化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关键信息是时间:1962—1965年。1959—1961年中国处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这主要是“左”倾错误导致的。从1960年开始,中央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提出了“八字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开始恢复,到1965年调整基本完成。材料反映的就是“八字方针”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7.(2013·长沙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材料二 目前……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是小生产小私有者的生产关系,即所谓小农经济。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在的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
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
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
总结报告》1953年
材料三 1953-1977年中国的人口迁移(估计)
——薛风旋著《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解决这个问题,党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材料三表格人口迁移反映了1953-1977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什么状况?试分析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考查了“一五”计划相关知识点。“变化”可从材料一的图表中分析得出,“原因”可联系“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大影响”可联系课本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根据材料回答新中国成立初期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党中央采取的措施和积极影响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分析表格中的数字,第一行表格反映了农村到城市的人口数,而第二行表格则反映城市到农村的人口数,由此分析城市化进程,“原因”主要与当时的背景有关;综合各个时期的史实可以分析城市化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
答案:(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
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
(2)制约因素:生产资料的缺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薄弱、生产技术的落后。措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影响: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3)城市化进程由发展到“停滞”。 发展原因:“一五”计划的实施;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和“大跃进”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停滞原因:国民经济调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