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历史课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戊戌变法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戊戌变法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戊戌变法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戊戌变法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戊戌变法ppt课件
第2讲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
1.社会根源
(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大规模对中国资本输出并掀起
_______________,民族危机加深。
(2)清政府的腐败,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面临内忧
外患的局面,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经济根源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
政治变革,为发展_________开辟了道路。
3.阶级根源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根源
19世纪70年代,以王韬等人为代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现,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资本主义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潮
二、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1.康有为
(1)从_______________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提出人类社会
进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
“太平世(大同)”,积极宣传变法。
(2)著《___________》《孔子改制考》系统阐发变法理论。
传统的儒家思想
新学伪经考
2.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主张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谭嗣同
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
4.严复
借_______阐明变法主张,认为只有变法,才能“自强保种”。
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进化论
三、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内容
(1)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鼓励发展_________。
(3)军事:装备新式武器,用西法训练军队。
(4)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
农工商业
2.特点
(1)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但未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即变封建
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_________
_______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领导推行,显示
出改革力量弱小。
广大人民
群众
(4)从性质上看:既是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又是_____
_____运动,具有双重性。
(5)从目的上看: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_________。
(6)从推行过程看:变法时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措施失当。
(7)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和_____________的传播。
思想
解放
资本主义
先进科学文化
四、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
弱小。
(2)主观原因
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②缺乏群众基础:只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
③改革范围过大,树敌太多,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3)客观原因:___________的反动势力强大;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民族资本主义
封建顽固派
2.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留下了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问题1:康有为从事了维新活动的哪些实践?
提示:(1)办学堂讲学:在万木草堂讲学,宣传维新思想。
(2)著书立说: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3)上书:发动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4)创办报刊和学会:创办了《中外纪闻》和强学会。
问题2:怎样理解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提示:(1)从背景和条件来看:变法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背景下发生的,其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2)从纲领和内容来看: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法令,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
(3)从手段和形式来看:变法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4)从领导力量来看:领导这次运动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
问题3: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1)推动政治近代化:提出了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2)推动经济近代化: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3)推动思想近代化:介绍和宣传近代思想,批判封建思想。
(4)推动教育近代化:戊戌变法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联系必修1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一方面更加暴露清政府的软弱腐朽;另一方面刺激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饱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时,开始奔走呼号,进行反思: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寻求救亡图存之路。
2.联系必修3分析戊戌变法的理论来源
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来源。
主题 戊戌变法
材料一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康有为
探究1:材料体现出康有为怎样的思想主张?
提示:学习西方,实行变法,实现国家的富强。
材料二 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探究2:据材料分析康有为政治主张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材料三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思想界的变化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维新运动决不能算作完全的失败。……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即新的思想意识时代。”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探究3:怎样理解材料中的“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
提示: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
一、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1.国内背景不同
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中国封建势力比日本强大。
2.国际环境不同
明治维新时,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戊戌变法时,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政局极度动荡。
3.领导者权力不同
明治维新,中下级武士形成改革派,倒幕后掌握实权;戊戌变法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力量薄弱,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4.群众基础和改革的推动力量不同
明治维新取得了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的支持;而戊戌变法前,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在脱离群众的情况下进行变革。
5.改革的进程不同
明治维新发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强制推行;戊戌变法由于顽固派阻挠,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
二、从多角度分析戊戌变法的积极意义
1.从背景、目的看,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开展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是其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
2.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推行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3.从影响看,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使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一股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如主张男子剪辫子、妇女不缠足)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在时务学堂讲学),所讲的都是民权思想,又经常言及清代掌故、抨击科举失政,大力提倡革命……直到年关放假,学生们回家,把课堂讲义出示给亲友们看,整个湖南瞬间哗然。”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材料二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但当妙选通才以备顾问……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
——康有为 《日本变政考卷一》
材料三 “戊戌年以前,国家多灾多难,慈禧专政,圣上没有权力,所以人人都不知道圣上的英明;我也是觉得上层的人没什么可指望的,所以政治主张专以救四万万同胞为主,保中国不保大清。于是东奔西走,开强学会、保国会,打算建立议院,掌控民权以救中国。……但是,后来我见到了皇上,才知道皇上实在是圣明英勇……
——康有为1901年给赵曰生的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整个湖南瞬间哗然”的原因。从材料三中为梁启超的观点找出佐证。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政治主张,结合材料二、三,指出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康梁思想转变的轨迹,指出康梁思想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所讲的都是民权思想……大力提倡革命”回答,第二问根据材料“政治主张专以救四万万同胞为主,保中国不保大清”回答。第(2)题根据材料概括回答。第(3)题根据材料一主张革命到材料二、三主张变法回答,直接原因从光绪帝对康梁的赏识回答。
答案:(1)原因:梁启超宣传民权思想,提倡革命,引发震动。
佐证:康有为在戊戌年以前曾主张“保中国不保大清”,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弟子。
(2)主张:以君权治天下,依靠皇帝变法。理由:中国风气未开,皇上圣明英勇。
(3)轨迹:从主张革命到依靠皇权自上而下变法。原因:光绪皇帝的赏识。
2.(2013·南京盐城一模)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举世都为之震动。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
——《字林西报》
材料二 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时人对变法的“节奏”持怎样的看法。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改革“节奏”?
(2)你认为材料三中对于变法失败根本原因的认识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概括和提炼信息的能力。第(1)题,据材料二“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概括变法“节奏”,从正反两方面对其进行评价;第(2)题,围绕材料三“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这句话,列举相关史实即可。
答案:(1)看法:节奏很快。评价:一方面反映了维新派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的迫切愿望,另一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为改革失败埋下隐患。
(2)正确。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3.(2013·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征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话之孔子矣。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致碍当务之急需。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均著即行裁撤,归并内阁及礼兵刑部办理。旗丁生齿日繁,徒以格于定例,不得在外省经商贸易,遂至生计日艰……现当百度维新,允宜驰宽其禁,俾得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材料三 比年以来,皇上有意变法,而盈朝汹汹,不可向迩,亲贵抗违,耆老力诤,群僚面从而后言,举政始行而中废。乃至奉旨发议,乃推延而不议;明诏施行,乃束阁而不行。人心众论,缉缉仳仳。
——杨深秀《请告天祖誓群臣以变法定国是折》
材料四 适应现代世界不断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是现代化的本质,但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不但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革新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革新的动力。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该方式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2)概括材料二中改革的主要措施。结合材料三,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的实施结果。这一结果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顺利推行变法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题变法的方式根据材料“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回答,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措施根据材料概括即可,实施结果根据材料“亲贵抗违,耆老力诤,群僚面从而后言,举政始行而中废”回答,通过材料三可知这一结果的出现说明变法的阻力大。第(3)题根据材料中变法遇到的问题分析。
答案:(1)方式:托古改制。作用: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有利于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
(2)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撤并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特权等。结果:遭到大多数官员的抵制。说明:改革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造成树敌过多,阻力过大。
(3)认识:善于利用传统因素,化阻力为动力;改革要有强有力的领导;注意改革方法、策略;措施要切实可行。
4.(2013·苏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近 20 年来,有学者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请回答:
(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所同意的观点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第(1)题分析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政治进步方面的贡献。第(2)题从变法的具体内容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等方面考虑。第(3)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
(2)①保守;近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激进。②保守:借助儒家思想;单纯依靠皇帝;不敢发动群众。近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宣传民主思想。激进: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缺乏改良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充分的思想动员。
(3)政治因素;时代发展;史学方法论(史学发展)。
1.(2013·河南三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凡有对外交涉事宜,均交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
1844年,清政府设置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1859年,改由两江总督兼领。
1861年清政府宣布成立专掌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奕主持下,其职权日渐扩大。
1863年总理衙门下设的总税务司由英国人赫德继任,赫德在
长达45年的任期内参与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事务,凡有关订立条约、
对外交涉的事务都得和他商量。
1875年清政府迫于英国强烈要求,派郭嵩焘赴伦敦就马嘉里
案道歉,旋又正式派为驻英公使,郭嵩焘成为中国第一个驻外公
使,随即在其他各国首都也纷纷设立使馆。后又相继在一些商埠
设立领事馆,以保护中国侨民利益。
1893年清廷采纳薛福成建议,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
暂,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给予护照,任其回国
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晚期外事机构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这一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从机构的设立、机构职能的变化以及所起到的作用的变化概括。第(2)题评价时要看到机构设置有利的一方面,能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中国向近代迈进。同时也要看到,该机构的设置是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出现的,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答案:(1)变化:外事机构从无到有;从临时性兼管机构到正式的专门机构并逐渐设置驻外机构;从被动到主动;从闭关自守到废除海禁,并注意保护侨民利益。
(2)评价:这些变化表明在列强冲击下,晚清政府开始适应世界形势的变化,推动中国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转变;也加深了中国对各国乃至世界形势的了解和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侨民利益;但同时也便利了列强借机控制中国内政外交,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半殖民地色彩。
2.(2013·辽东三校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争后,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维新变法运动应运而生又昙花一现。究其原因,学者做了以下分析:
康有为等维新派从理想出发,把官制改革和人事变革当作变法中首先的突破口。废八股,“触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之忌”,等于断送了知识分子及现职官吏子弟的前程;裁撤冗员,将使全国成千上万的官吏免去官位,十数名巡抚丢失地方大员的宝座;裁绿营及命八旗子弟自谋生计,更将使身无一技之长的百余万众陷入绝境。所
有这些人,构成了顽固势力坚实的社会基础,他们必然千方百计阻挠变法。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变法要首先从教育文化、经济社会入手,从一点一滴的基础上做起,注重处理与现有社会体制的关系,力争减少阻力,在现有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变法。应该说,这样的见解和看法是符合当时的整个社会氛围的。
(1)面对甲午战争后的危局,你认为改革应肩负怎样的历史使命,改革的突破口应选择在哪方面。扼要说明你的理由。
(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变革官制和人事制度的措施与变法最终结局之间的关系。你认为后来的改革者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分析变法的时代背景,即民族危机严重,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考虑变革。第(2)题分析变法在用人方面的不足,另外考虑反动势力的阻碍;教训则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使命:救亡图存,实现国家富强。突破口及理由:或整顿吏治,或实行君主立宪,或发展实业,或发展教育,言之有理即可。
(2)关系:维新派变革官制和人事制度的措施,打击面过宽,壮大了顽固派的力量,是导致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教训:改革要审时度势,分清主次;要注意团结一切力量,壮大改革派阵营;要讲究策略,循序渐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