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历史课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近代史部分世界中国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近代史部分世界中国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近代史部分世界中国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近代史部分世界中国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近代史部分世界中国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近代史部分世界中国ppt课件
第二部分 近代史部分(世界-中国)
世界近代史
一、工场手工业时期
阶段特征概述
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场手工业时期,从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到19世纪初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经济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和拓展。
(1)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成为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与亚洲、非洲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与美洲开始了经济交往,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同时也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沿着新开辟的航路,葡、西、荷、法、英等国开始了殖民扩张。它不仅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也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2.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逐步确立。
(1)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度确立。此后,出现了内阁和两党制,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
(2)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颁布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度。
(3)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和外国的武装干涉,法国政体几经变化,直到颁布了1875年宪法,共和制度才得以最终确立。
3.思想上,三大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相继发生。
(1)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其实质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2)宗教改革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3)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核心,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法国、对欧洲、对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4.科技文化上
(1)以牛顿力学体系为代表的近代科学产生。
(2)新古典主义美术诞生等。
易错易混提示
1.殖民扩张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2.邦联与联邦
(1)邦联是若干独立国家为了达到军事、贸易或其他共同目的而形成的一种国家联合。从独立战争到1787年宪法颁布时的美国就是13个州的松散联合,即邦联。
(2)联邦则是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其成员国加入联邦后不再享有完全的主权,但保留一些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力。如1787年宪法实现了美国从邦联到联邦的转化。
3.联邦制与中央集权制
(1)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联邦制下,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如立法、征税、管理对外贸易、发行货币、统帅全国军队等。联邦法律是全国最高法律,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联邦政府只拥有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力,其余未列明的权力都属于各州或者人民。这实现了中央和地方分权。
4.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异同
二、两次工业革命时期
阶段特征概述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是指从19世纪初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扩展到20世纪前期。
1.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1)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以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为标志,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诞生,工人运动兴起;近代城市兴起,自然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列强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2)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垄断和垄断组织。列强加紧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政治上。
(1)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代表大量进入议会,君主立宪制趋向成熟;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875年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
(2)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3)落后国家的改革。中国洋务运动、埃及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等,顺应了工业文明的发展趋势,推动了本国的近代化。
3.科技文化的发展。
(1)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普朗克量子理论,是这一时期科技发展的重要表现。
(2)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
(3)音乐、美术佳作不断。
(4)电影、电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易错易混提示
1.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牛顿力学体系与相对论的关系
(1)牛顿力学体系正确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规律。相对论则反映了宏观物体高速运动的规律。
(2)相对论否定了牛顿力学体系的绝对时空观,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具有哲学和科学双重意义。
(3)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
(4)牛顿力学依然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立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现代物理学思想。
3.“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的重要区别
4.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差异
中国近代史
一、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
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阶段特征概述
1840年鸦片战争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1.政治上
(1)两次鸦片战争。工业革命时期,列强疯狂对外扩张,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由此发动了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逐步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太平天国运动。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行。
2.经济上
(1)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是对工业革命的被动反应。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这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生产方式,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和趋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出现,成为中国社会新的阶级力量,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3.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思潮。
(1)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以此为指导掀起了洋务运动。但仍然停留在学习西方“器物”的浅层次上。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是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难能可贵的是,其提出了君主立宪制的主张,把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提升到制度的层次。
4.社会生活的变革。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下,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易错易混提示
1.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洋务企业的异同
(1)同:都属于近代企业,都使用机器生产。
(2)异:洋务企业属国家投资和所有,或官商合办,或官督商办;民族工业属资本家个人投资和所有。
2.三类近代企业简况
3.古代与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二、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
争后的中国
阶段特征概述
史学界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的重要分水岭,黄海上的枪炮声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心灵,巨大的民族危机震醒了中华民族。觉醒、探索构成了1895-1919年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1.政治上
(1)深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20世纪第一年,多灾多难的中国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枪炮声中度过,《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2)义和团运动。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剧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2 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变化。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在屡遭挫折后,最终走上了国共合作的道路。
2.经济上
(1)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中日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华民国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领导了一系列新型的革命斗争,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3.思想上
(1)维新思想。甲午中日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共和思想。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民主、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4)社会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易错易混提示
1.中国近代各政治派别的主张
2.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的异同
相同点:民族主义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都要求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民生主义都主张平均地权。
不同点
三、中国革命的新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阶段特征概述
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921年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由此转了一个很大的弯,确立了新的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1927)
(1)五四运动。这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4)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革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
(5)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共合作破裂。
2.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1)新道路的开辟。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2)国民经济的“黄金时期”。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都得到了较大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3)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三省,扶植伪满洲国政权,继而向华北进犯,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抗战胜利。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2)民族工业的萎缩。抗战时期,由于日本的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日趋萎缩。
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中国共产党为和平民主而斗争,重庆谈判、召开政协会议。
(2)解放战争胜利:经过战略防御、反攻、决战,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近代历史结束。
(3)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易错易混提示
1.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
2.两次国共合作
(1)相同点:民主革命时期的合作;中共倡导。
(2)不同点:
世界现代史
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阶段特征概述
1914~1945年为两次世界大战时期。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内忧外患,苏维埃俄国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超越了俄国小农经济占主导的生产力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这是俄国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益尝试,找到了一条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3)斯大林体制。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1936年苏联宪法颁布为标志,斯大林体制确立。高度集中、集权是其基本特征。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发生,表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能适应大工业时代的要求。罗斯福新政开创了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不但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而且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易错易混提示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1)同: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
(2)异:
2.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体制的比较
(1)相同之处: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干预经济。
(2)不同之处:
二、二战后的世界
阶段特征概述
1.政治上,世界政治格局的调整和演变
(1)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西欧普遍衰弱,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主要力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导致了“冷战”局面的出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相继出笼,1949年北约成立、1955华约成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世界被一分为二。
(2)多极化趋势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欧共体、日本、第三世界、中国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3)多极化趋势加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一超多强”是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旧的两极格局结束了,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格局处于新旧过渡时期。
2.经济上
(1)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立,分别确立了资本主义国际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经济区域集团化。欧共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和发展,显示了目前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成果和前景。
(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两次工业革命成为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其实质是列强新一轮的资本输出。尽管全球化面临一系列挑战,但这一趋势是无法改变的,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趋利避害,才能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4)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二战后,斯大林体制严重阻碍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相继改革,但都失败了,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西方国家在二战后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福利制度、第三产业得到发展,其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对生产力仍有很大的容纳度,还处于上升发展时期。
3.科技文化上
(1)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成果包括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子能技术的应用。
(2)文学上,以贝克特《等待戈多》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兴起,呈现出与以往文学不同的特点。
(3)现代主义音乐、美术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易错易混提示
1.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
(3)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4)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2.“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
(1)“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手段各具特色。
(2)“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地反共反苏。“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四大区域组织的比较
4.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
(1)相同点: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2)不同点:
①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侧重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②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③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5.现代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中国现代史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
索——改革开放前
阶段特征概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了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曲折的探索。
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
(1)政治上: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以《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这是一部新民主主义的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这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一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构成了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石。
(2)经济上:1953年,党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总路线精神的指引下,“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同步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3)外交上: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立初期,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步入国际外交舞台。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一原则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956~1978)
(1)政治上:“左”倾错误不断发展,最终导致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2)经济上: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中共八大、60年代初期对国民经济的调整等。另一方面,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20多年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3)外交战线捷报频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4)科技成果丰硕:“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杂交水稻选育成功。
(5)“双百”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新中国文学、艺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易错易混提示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异同
(1)同:都有定期选举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
(2)异:
2.“双百”方针中所指的自由,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所主张的自由的不同。
(1)实质不同:“双百”方针是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民族、国家利益的代表,为推动科技文化事业发展而推行的指导政策。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所主张的自由则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最终服务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双百”方针是社会主义时期,党指导科技、文学艺术的基本政策。“双百”方针中所指的自由是有前提的,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范围之内,保证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改革开放时期
阶段特征概述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1.政治上
(1)提倡“依法治国”,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一国两制”取得巨大成功。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两岸关系逐步回暖。
2.经济上
(1)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城市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中共十四大确立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3.新时期三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4.外交战线。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5.新时期科技、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易错易混提示
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改革
2.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