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历史课件

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ppt课件免费下载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ppt课件免费下载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商朝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其子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概念:是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从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3)评价:从“禅让”到“世袭”,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制度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了社会的重大进步。但它无法保证王位继承人拥有与王位相适应的才能与品德,从而产生了腐败等弊端。
2.商朝的内服和外服制度:
(1)内服和外服:内服是商朝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朝人本族以外的各诸侯国。
(2)制度内容:内服制度是商王管理商朝人本族事务的制度;外服制度是商王管理各诸侯国事务的制度。商王控制着诸侯国联盟的实际权力,商王与各诸侯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3.商朝的行政管理制度:
(1)商朝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3)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并实行分封制。
2.目的:为巩固周王室的权力,进行有效的统治。
3.内容:
(1)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2)被封诸侯有服从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
(3)被封诸侯有爵位世袭、对卿大夫进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4.特点:
(1)土地和义务是周天子与诸侯关系的关键。
(2)层层封授。
5.作用:
(1)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强国。
(3)开发了边远地区,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
6.影响:
(1)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2)消极: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
7.分封制的瓦解:
(1)原因:根源在于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直至瓦解。
(2)表现: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甚至是“自卿大夫出”;战国末年,周王室偏居一隅,大部分王室土地被秦国吞并,完全失去了分封大权。
三、宗法制
1.概念: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1)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即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2)分为大宗和小宗,但是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3)大宗可以命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4)周王室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4.作用:
(1)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2)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3)形成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巩固、完善了分封制。
四、礼乐制
1.起源: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相传为周公所创建。它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构成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艺术和思想影响巨大。
2.组成: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缓解社会矛盾。
3.推行:春秋时期的儒家创始人孔子面对春秋时期的社会乱相,极力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提倡“克己复礼”,认为只有恢复礼乐制度,实行仁爱,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实现“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孔子不但主张和提倡恢复礼乐制度,还身体力行。传说他曾向老子问礼,又曾痴迷于乐,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境地。
考点1:商朝的政治制度
【1—1】(2013·山东文综)《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解析】B。中央集权秦朝才形成,排除A;C项“法祖”的意思是“效法祖先”,材料中虽然有宗庙和社稷,但没有体现“法祖”,排除C;材料仅仅是对王城的建造进行描述,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明确提出君权神授的是西汉的董仲舒,排除D。材料中王城建造的大小、形状,门和路的设置都清晰明确,体现中正有序,故选B。
【1—2】“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解析】D。此题考查历史常识“鼎”。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传说夏禹曾收九州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历商至周。所以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故D项正确。
考点2:分封制
【2—1】(2013·浙江文综)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D。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④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体现了分封制,②正确;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③正确。禅让制是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在这张“谱系图”中无法体现,排除①。答案为D。
【2—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C。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分封制得以维系的关键是井田制的存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分封制也就瓦解了,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考点3:宗法制
【3—1】(2013·广东文综)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解析】B。从题意可知,百姓一词从称呼贵族到称呼民众,从贵族专有到与平民共有,说明贵族地位下降。宗法制是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的,因此,贵族地位下降,主要原因是宗法制的衰落。答案为B。
【3—2】(2013·海南单科)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解析】B。一夫多妻制在西周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A;宗法制分大宗和小宗,排除C;宗法制是协调家族内部关系,排除D。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后世的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就是深受宗法制的影响,故选B。
考点4:礼乐制
【4—1】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发乎情,止乎礼”表明他( )
A.提倡克己复礼 B.主张社会和谐
C.维护等级制度 D.痴迷于乐
【解析】A。随着西周社会制度的土崩瓦解,礼崩乐坏,中国历史进入了东周的春秋时期。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发乎情,止乎礼”表明他提倡克己复礼。B是孔子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C突出的是分封制。D仅提倡乐,没有包含礼。所以选A。
【4—2】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说明(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仁”和“礼”的观念被统治阶级所接受
【解析】D。儒学被奉为周孔之道,说明孔子和周公的地位很高,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周公创立礼乐制度。所以选D。A宗法制对现在还影响很大,与史实不符;B只强调孔子的仁;C时间上不相符。